[摘要] 目的 探討周圍型小肺癌的磁共振成像診斷。 方法 對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經病理證實的40例周圍型小肺癌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總結。 結果 顯示細支氣管肺泡癌20例,低分化腺癌患者15例,小細胞癌3例,鱗癌患者2例。 結論 磁共振成像診斷是診斷周圍型小肺癌比較直接有效的方法,能有效提高肺癌患者的預后。
[關鍵詞] 周圍型小肺癌;磁共振成像;診斷
[中圖分類號] R73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3-0073-03
周圍型肺癌多見于中、老年患者,是胸部較常見的惡性腫瘤。通過國際抗癌協會的肺癌分期,來選擇治療肺癌的方法。近年來,伴隨著大氣的嚴重污染,肺癌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是一種高發病率、低治愈率的疾病,其病死率占據了整個惡性腫瘤的首位[1],且呈現低年齡發病的趨勢,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伴隨著放射水平的不斷進步和知識與經驗的不斷積累,做好早期肺癌的診斷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磁共振成像診斷是目前診斷周圍型小肺癌的首選方法,療效已得到了臨床眾多醫生的公認。本文對我院收治的40例周圍型小肺癌的磁共振成像表現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經病理證實的40例周圍型小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經手術或活檢穿刺病理證實,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32~75歲,中位年齡42歲,病史1~6個月,主要癥狀為胸痛、咳嗽,無明顯癥狀體檢發現者7例。組織學分型:細支氣管肺泡癌20例,低分化腺癌患者15例,小細胞癌3例,鱗癌患者2例。所有病例在進行磁共振成像檢查前沒進行過任何放療、化療及免疫治療。
1.2 方法
掃描儀系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Tomikon BMT1100常導型金身掃描裝置,所有病例采用仰臥位,患者于平靜呼吸狀態下屏氣,實施冠狀+橫斷切面掃描、冠狀矢狀切面掃描以及矢狀+橫斷切面掃描等。每一患者檢查平均約需數分鐘。觀察病灶周圍和內部的結構、特征以及與周圍相鄰組織的關系。
2 結果
2.1 正常健康人的MRI征象顯示
正常健康人行MRI結果顯示胸部的一般結構較為清晰。可以清楚辨別肺段以上的支氣管冠狀切面,通過影像可視血管腔內流動的血液不產生信號,界限清楚,由簡單的血管、支氣管輪廓伴少量脂肪組成,氣管和支氣管壁為灰白色、管腔為黑色。見圖1。
2.2 周圍型小肺癌的MRI征象顯示
2.2.1病灶部位及分布 40例周圍型小肺癌發病部位位于右肺的有24例,位于左肺的有16例。其中,右側肺門5例,左側肺門6例,右肺上葉7例,右肺中葉5例,右肺下葉7例,左肺上葉8例,左肺下葉2例。
2.2.2 病灶的大小 病灶直徑為1~11 cm,平均5.1 cm,其中,病灶直徑在1~5 cm之間的有25例,在 6~10 cm 之間的有12例,在10 cm以上的有3例。
2.2.3 病灶的形態 球形20例,類圓形14例,不規則形6例。
2.2.4 肺癌腫塊的信號強度特點 本組病例中,有8例出現了典型的邊緣毛刺征象,胸片檢查顯示8例,而MRI檢查僅顯示了5例,提示通過MRI檢查邊緣毛刺征象的顯示率低于胸片檢查。而對于肺門腫塊MRI則能清晰地顯示出來,在25例周圍型肺癌中,MRI均清楚地顯示出了腫塊與肺門、縱隔大血管之間的關系以及周圍型肺癌的間接征象。有10例周圍型肺癌伴有肺葉、肺段不張或或阻塞性炎癥的癥狀。有15例周圍型肺癌MRI明確顯示伴有左、右支氣管和肺葉支氣管及主氣管受侵。其他表現包括胸腔積液5例, 肺癌腎上腺轉移1例,胸腰椎體轉移1例。見圖2。
3 討論
肺癌是近年來臨床比較多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伴隨著人們對健康意識的不斷進步,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病因至今并不十分明確,患者主要表現為咳嗽、咳血、胸痛、體溫升高、呼吸不暢等。但當癥狀較輕時,臨床癥狀并不明顯,當出現上述癥狀時,患者大多已至中晚期,已錯過早期的治療機會[2],因此,早期診斷對周圍型小肺癌的預后十分關鍵,臨床大多采用常規X線檢查或CT檢查手段來進行診斷與治療,普通X線檢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肺尖、心、肋膈角等相對較為隱匿的部位不能清晰顯示,容易引發漏診[3],需要通過CT掃描,對一些小病灶進行仔細檢查,來消除一部分容積效應,同時加快掃描進度,清除呼吸運動的偽影,減少心臟搏動對鄰近結構的影響,從而清晰顯示瘤灶的內部結構以及肺組織,顯示通過胸片檢查和X線檢查不能清晰顯示的影像。及早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有效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質量以及預后。
伴隨著X線和CT檢查的廣泛使用,診斷肺癌分期的水平大大提高。根據有關學者研究發現,在所有的肺癌病例中均可顯示肺靜脈受累的情況,肺血管CT成像征以及血管集束征都提示惡性病變,這些血管均來自病灶的外圍[4],因此,屬于外圍供血血管。在應用CT進行檢查周圍型小肺癌時,需要注意,應同以下疾病相鑒別,如球形肺炎、結核球、炎性假瘤等,臨床醫生需熟練掌握以上各種疾病的相關知識,做到準確鑒別,熟練應用,從而大大提高疾病的診斷率。上述所有患者通過CT掃描均可清晰顯示腫塊的血管集束征,或腫塊內部的血管征象。分葉征是周圍型小肺癌較常見的基本征象,通過肺的結締組織間隔,進入腫瘤的血管或者支氣管分支,引起腫瘤生長受限,從而產生凹陷,形成分葉的形態。
臨床外科學、內窺鏡學以及病理學等綜合學科的研究表明,CT對肺癌分期診斷的準確性同MRI相比并不高,對肺癌淋巴結轉移、胸壁侵犯的判斷均存在局限性。當患者在進行MRI檢查時,通過冠狀、矢狀以及橫斷切面可全視整個腫瘤的大小、形態、位置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尤為重要的是腫瘤與血管之間的關系,雖然該檢查應用于肺癌診斷的時間并不算長,但伴隨著臨床診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醫生經驗的不斷積累,在許多方面已達到甚至完全超越了CT的水平,MRI檢查對肺癌的分期及手術切除的評估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普通胸片來診斷靠近肺門或縱隔的腫瘤時大多比較困難,不能明確診斷,碰到腫瘤與血管之間關系時,往往怕誤診而不敢診斷,雖然CT能全面地顯示病灶范圍,但相對于中心型肺小結節,尤其是肺門轉移的病灶或腫大的淋巴結,容易誤診為肺血管斷面[5]。MRI則具有很好的優勢,能通過血流動力學來進行判定,并且不需注射造影劑,可直接將肺門或縱隔內腫物直接診斷是否為血管性或非血管性病變。
根據本文研究顯示,40例周圍型小肺癌發病部位位于右肺的有24例,位于左肺的有16例。其中右側肺門5例,左側肺門6例,右肺上葉7例,右肺中葉5例,右肺下葉7例,左肺上葉8例,左肺下葉2例。病灶直徑為1~11 cm,平均5.1 cm,其中,病灶直徑在1~5 cm之間的有25例,在 6~10 cm 之間的有12例,在10cm以上的有3例。球形20例,類圓形14例,不規則形6例。本組病例中,有8例出現了典型的邊緣毛刺征象,胸片檢查顯示了8例,而MRI檢查僅顯示了5例,提示通過MRI檢查邊緣毛刺征象的顯示率低于胸片檢查。而對于肺門腫塊MRI則能清晰地顯示出來,在25例周圍型肺癌中,MRI均清楚地顯示出了腫塊與肺門、縱隔大血管之間的關系,以及中心型肺癌的間接征象。有10例周圍型肺癌伴有肺葉、肺段不張或阻塞性炎癥的癥狀。有15例中心型肺癌MRI明確顯示伴有左、右支氣管、肺葉支氣管和主氣管受侵。其他表現包括胸腔積液5例,肺癌腎上腺轉移1例,胸腰椎體轉移l例。本文40例周圍型肺癌MRI均能明確地觀察病灶與肺門或縱隔血管的關系,較肺門斷層攝影有較大的優越性。
根據國內外的眾多報道結果得知,MRI雖然比CT在顯示肺門及縱隔淋巴結或腫塊方面更加清晰,但CT在判定氣管及支氣管受侵方面顯著優于MRI。在軟組織方面,由于切面不受組織結構重疊的影響,因此,MRI與CT相似,均能發現普通胸片不能清晰顯示的隱蔽性病灶。MRI能準確判斷肺癌腫塊方面的信息[6]。肺癌腫塊與胸腔積液、肺不張和阻塞性肺炎不同, 因此,通過加權像有利于發現被胸腔積液、肺不張或阻塞性肺炎所掩蓋的腫塊。但MRI檢查并不適用于所有患者,由于掃描時間較長,對一些需要靠氧氣瓶、呼吸機等維持生命的患者并不適用,因為這些儀器不能帶入磁場,因此,病情危重或嚴重呼吸困難的患者,不宜使用MRI檢查。且對佩戴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絕對禁用。MRI 的檢查費用相對于胸片、X線、CT高,因此,應爭取患者的意見,避免盲目使用,對條件不允許的患者,可以先采用上述檢查,仍存在問題不能明確診斷時,再商議勸解進行MRI檢查。綜上所述,磁共振成像是診斷周圍型小肺癌的比較直接有效的方法,能有效提高肺癌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 張善華,陳志軍,王和平,等. 磨玻璃密度小肺癌CT表現與病理類型相關性研究[J]. 醫學影像學雜志,2009,19(8):970-972.
[2] 薛正和,劉穩芳,潘利周. 周圍型小肺癌的CT診斷(附57例分析)[J].中外醫療,2010,29(2):1-2.
[3] 羅湘玲,葵旭. 36例早期周圍型肺癌X線征象的回顧性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2012,50(5):147-149.
[4] 霍賢海,王國興,盂慶東. 周圍型小肺癌CT診斷綜述[J]. 臨床肺科雜志,2006,11(4):50-51.
[5] 劉輝,吳瓊雅,宮曉梅,等. 基于增強MRI診斷并行全腦放療的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預后分析[J]. 中國肺癌雜志, 2011,14(9):719-722.
[6] 朱凱,王卉,李寧福. 磁共振磁化轉移技術在肺癌腦轉移診斷中的應用[J]. 寧夏醫學院學報,2007,29(2):200-201.
(收稿日期:201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