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味覺出汗綜合征即Frey綜合征,常發生于腮腺手術后,主要表現為當有味覺刺激存在、血管擴張現象、咀嚼運動,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目前其預防措施主要為手術治療、脫細胞真皮基質材料、自體組織,移植到腮腺切除的手術部位,做為一種隔離屏障以預防神經纖維的錯位愈合。味覺出汗綜合征的治療大致可分為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肉毒素桿菌毒素局部注射治療。
[關鍵詞] 味覺出汗綜合征;預防;治療;進展
[中圖分類號] R78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3-0029-02
味覺出汗綜合征即Frey綜合征,又稱耳顳神經綜合征、Baylanger味覺性出汗等,是腮腺切除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臨床報道Frey 綜合征的發病率為2%~100%之間[1],如此大的差別是由于對于此病尚無明確診斷標準,往往依據患者對病情的介紹而進行診斷。現在認為引發Frey綜合征的原因為腮腺區副交感神經纖維或者其附近血管汗腺交感神經纖維,于手術時被切斷,其再生后導致術后錯誤的信號傳導所致。臨床表現為味覺刺激而引發的腮腺術側耳前部、顳部和頰部皮膚血管擴張發熱、出汗、潮紅,同時偶見疼痛。雖然沒有給患者帶來嚴重后果,但是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
1 Frey 綜合征的預防
1.1 手術預防
尹東等[2]做了重建腮腺咬肌筋膜加胸鎖乳突肌瓣預防味覺出汗綜合征效果顯著,結果術后6~30個月隨訪,治療組32例患者無一例發生Freys綜合征,而且還能糾正面側部的凹陷畸形。李志軍等[3]做了腮腺腫物腮腺區域切除術中保留并重建腮腺嚼肌筋膜,對預防Frey綜合征效果明顯。王磊等[4]進行了改良腮腺切口手術,保留耳大神經。認為此種術式可以預防腮腺后常見并發癥如耳垂區麻木等。常立軍等[5]在腮腺腫塊及腮腺淺葉切除的基礎上,行改良組同期行顳淺動脈筋膜瓣轉移,可有效降低Frey綜合征的發生,總有效率達90.1%。
1.2 脫細胞真皮基質材料
脫細胞真皮基質材料能夠與口腔黏膜及口腔基底組織良好結合。口腔黏膜上皮細胞增加過程可沿脫細胞真皮基質材料支架延伸擴展,最終脫細胞真皮基質材料被替代,同時實現口腔黏膜上皮化。脫細胞真皮基質材料在臨床上開始應用后可較好地避免手術治療,降低手術風險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避免增加患者痛苦[6,7]。侯勁松等[8]應用脫細胞異體真皮基質修復口腔上皮缺損,臨床并發癥降低,效果降低。葉為民等[9]與田中剛等[10]、周曉萍等[11]在臨床預防味覺出汗綜合征時,應用脫細胞真皮基質材料,效果確切。曾憲濤等[12]通過15個脫細胞真皮基質材料治療Frey 綜合征,研究納入472例受試患者。循證醫學系統評價認為脫細胞真皮基質材料的植入能有效降低Frey綜合征發生,同時有效減少暫時性面神經麻痹、血清腫及黏液囊腫、涎漏的發生率,認為脫細胞真皮基質材料有效降低Frey綜合征的發生率,安全性較好。
1.3 自體組織
預防味覺出汗綜合征的另一有效方面即自體組織植入法,應用此法的優勢是有效將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皮膚汗腺隔離,在臨床上效果確切,安全性好[13]。徐曉剛[14]應用頸闊肌與胸鎖乳突肌同時扦入,可有效預防此病發生,減少術后并發癥特別是可以糾正頜后凹術后畸形。自體組織在臨床效果顯著,具有顯著預防味覺綜合征發生及減少并發癥的優勢,但其劣勢為需切取自身組織,一方面會導致自身損傷,另一方面可切取的自身組織也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近年已逐步被植入材料替代。
2 Frey 綜合征的治療
2.1 藥物治療
一般采用抗膽堿能制劑,如溶于酒精中的20%氯化鋁、3%毛果蕓香堿軟膏、3%氫溴酸東莨菪堿霜,或者應用酒精液和莨菪堿霜以及0.5%阿托品乳劑局部涂抹,麻醉藥利多卡因和普魯卡因混合液2~3 mL注射[15],抗膽堿能制劑的抗膽堿作用干擾遞質的傳遞減輕臨床癥狀。一般效果不穩定,作用時間短,且易出現口干、眼干、視物模糊等不良反應[16]。
2.2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具有分離難度大、術中風險性高及并發癥發生比率高的劣勢。目前臨床應用較少,對于少數癥狀嚴重患者可采用耳顳神經撕脫術或鼓索神經切除術。鼓叢切斷術對味覺綜合征的效果持續時間較短,為創傷性較大的手術方式,同時易發生面神經損傷等并發癥[17]。
2.3肉毒素桿菌局部注射治療
劉秀華[18]與郭玉興[19]用肉毒毒素A治療味覺出汗綜合征,1周見效,未見嚴重不良反應。Kuettner等研究表明局部注射肉毒素桿菌雖然短期內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但其效果持續時間較短,同時存在局部皮膚敏感及藥物依賴問題。
3 小結與展望
腮腺手術后的患者都會有不同程度的Frey綜合征癥狀,Frey綜合征患者的癥狀多局限于部分區域,癥狀輕微時可首先考慮藥物治療。對于藥物治療不能有效緩解癥狀者,且患者正常生活不能耐受情況下,才可以探討手術治療的可行性。在手術治療時,需充分考慮到術中風險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給予術前充分預防;或是應用可反復注射而無耐受性的肉毒素,肉毒素雖然效果較短,但其為微創手術,組織損傷小且無耐受性。
Frey綜合征的治療和預防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各種方法均為優缺點并存。手術方式的主要缺點為自體組織采取受限,術中風險較大,且為較大創傷手術,增加患者的痛苦及術后恢復時間。術后恢復時間長也使其并發癥的發生率增加,甚至出現頜面凹陷畸形。脫細胞真皮基質材料近年逐步取代了自體組織的切取,手術時間短,手術程序簡單,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癥如頜面凹陷發生率均下降。其不足是價格較貴,一些患者從經濟角度考慮不愿接受。
目前診斷味覺綜合征主要依據臨床醫師的臨床經驗,沒有系統的診斷原則及分級系統。因而只能明確診斷為Frey綜合征,對于疾病的嚴重程度則沒有明顯的分級。對于臨床上表現不同的患者,選擇其治療與預防方式具有一定的困難。完善味覺綜合征的治療方法,是臨床需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Rustemeyer J,Eufinger H,Bremerich A. The incidence of Frey's syndrome[J]. J Craniom Axillofac Surg,2008,36(1):B34-37.
[2] 尹東,哈勇,張藝林. 重建腮腺咬肌筋膜加胸鎖乳突肌瓣預防味覺出汗綜合征[J]. 寧夏醫學雜志,2011,33(11):1083-1084.
[3] 李志軍,蔡現良. 腮腺腫物切除重建腮腺筋膜預防Frey’s綜合征臨床觀察[J]. 山東醫藥,2011,51(36):110-111.
[4] 王磊,呂改玲,劉平平. 改良切口保留耳大神經在腮腺手術中的應用[J]. 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8,22(4):313-314.
[5] 常立軍,鄧剛,皇甫勝利,等. 顳淺動脈筋膜瓣轉移預防Frey綜合征效果觀察[J]. 山東醫藥,2011,51(11):71-72.
[6] Kirschner RE, Cabiling DS,Slemp AE, et al. Repair of oronasal fistulae with acellulard almal matrices[J]. Plast Reconstr Surg,2006,118(6):B1431-1440.
[7] Steele MH,Seagle MB. Palatal fistula repairusing acellular dermalm atrix:the university of Florid a experience[J]. Ann Plast Surg,2006,56(1):B50-53.
[8] 侯勁松,廖貴清,黃洪辛. 脫細胞異體真皮基質在修復口腔上皮缺損的臨床評價[J]. 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6,4(6):427-429.
[9] 葉為民,竺涵光,王旭東,等. 脫細胞異體真皮基質在預防腮腺手術后Frey綜合征的作用[J]. 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6,4(6):420-422. [10] 田中剛,江中明,朱強. 口腔組織補片預防味覺出汗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 中國現代實用醫學雜志,2006,5(8):20-21.
[11] 周曉萍,張茹慧. 味覺出汗綜合征的治療與預防[J]. 口腔醫學,2005,25(5):314-315.
[12] 曾憲濤,郭毅,夏凌云,等. 脫細胞真皮基質預防Frey綜合征的系統評價[J].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1,11(1):76-83.
[13] 侯勁松. 脫細胞真皮基質在口腔醫學領域的應用[J]. 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7,5(3):163-167.
[14] 徐曉剛. 扦入鄰近組織瓣預防腮腺切除后味覺出汗綜合征[J]. 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2,12(3):244-245.
[15] Mark A,Clayman MD,Scott M,et al. A review of the surgical and medical treatment of frey syndrome[J]. Ann Plast Surg,2006,57:581-584.
[16] de Ru JA, van Benthem PP, Bleys RL,et al. Prevention of Frey syndrome in parotid gland surgery[J]. J Otolaryngol,2007,36(5):B291-295.
[17] de Bree R,Vander Waal I,Lemans CR. Management of Frey syndrome[J].Head Neck,2007,29(8):773-778.
[18] 劉秀華. 用肉毒毒素A治療味覺出汗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 中國現代應用藥學雜志,2006,23(9):945-946.
[19] 郭玉興. Frey綜合征的預防和治療研究進展[J]. 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10,24(2):149-151.
(收稿日期:201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