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到底得了什么病·
要說A股存在的問題,可謂不勝枚舉。
一、監管當局長期死死緊抱IPO的“審核制“不撒手,任憑市場的萬炮亂轟,也絕不動搖。媒體后來間接挖出一則據說是來自郭主席的反問,“IPO不審行不行·”市場又是一陣興奮和激辯。結果卻是有小部分觀點認為,如果不審,A股必然崩盤。但也有大牌經濟學家指,“行政審批是腐敗源頭,比十年前多得多”。
二、20多年來,包括IPO在內,股市的發展與監管政策,一直都在向上市企業一方嚴重傾斜,上市企業與政府當然就是股市的長期贏家和最大受益者;相反二級市場的所有投資人不論其或賺或蝕,全部都是股市發展的最大輸家和犧牲者。保護投資人的利益完全就是一句大空話。不久前,王岐山副總理在會見證監會所聘請的國際顧問委員時稱,要“切實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顯然并非是泛指。無論從正面或反面解讀,都可以發現問題相當嚴重。
三、股市的經濟與社會基礎,尤其是“中國制度土壤實在不適合于股市發展”,這一段話系國內一知名學者近期所言。A股的長期發展一直受到多方面負面因素的嚴重制約,中國有幾千年的農耕經濟與封建社會,商品與市場經濟的浸潤太少、太貧瘠。且股市本身就是市場經濟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它需要法制、信用與商品生產等的配套與支撐。而上述諸方面的欠缺與不足是隨處可見的。
四、A股在1990年設立之初,為了避開“復辟資本主義”的罪惡之嫌,刻意將股權分置,占股份總數三分之二以上的國有股,被嚴格限制不得流通,結果直到16年后的2005年才開始硬闖“股權分置改革”關隘。此后,二級市場就開始為其背書買單,并嚴重承壓。至少在近5年,股票供求已經嚴重失衡,極左路線禍害A股20多年。
上述都是導致A股患重疾的主要病因。但筆者以為,A股的最大疾患,就是大多數投資人都賺不到錢,理性投資與價值投資往往成為笑談,搏傻投機真可能是被逼良為娼所致。
A股慘跌難止,早就天怒人怨,投資人當然是怨天怨地、卻從不會怨自己。市場上反思也好、拷問也罷,都在追究股市如此跌跌不休的真正原因與深層次癥結。但本欄發現市場的主流看法、結論與證監會的看法迥異,完全沒有交集。
筆者以為,國內經濟增速下行引發上市公司大面積的盈利及業績倒退,與股市監管政策長期存在嚴重錯誤和缺失等,對股市萎靡有直接的嚴重影響。歐美經濟如此糟糕,歐美股市卻是疊創新高,受其各自經濟層面因素的影響并不大。即便有,也只是對短期波動有影響。反觀A股則完全就是“悲慘世界”。
中國經濟受到歐美經濟轉差的直接影響,主要就是在出口方面。在內需和投資兩大方面,主導權還是在我們手中。A股中也有人在遷怒于歐債的拖累,其實對A股的真實影響并不大,刻意夸大這種影響則太牽強。尤其是,A股不是國內經濟的“晴雨表”,而是貨幣政策和證券監管政策的“晴雨表”。
證券監管發展政策方面,影響更大及更直接。大體有:
一、證監會抱著“審核制“打死也不撒手,被市場比喻為在替投資人選美。
二、長期的IPO高速擴容,都在為企業融資一方服務,嚴重忽視投資人的利益與保護,也不考慮二級市場的承受能力。包括,早期“為國企脫困服務”,以及后來為一大批只融資圈錢、而不愿為投資人分紅的上市公司服務,形成所謂的“重融資輕投資”的特征與頑疾。
三、證監官員受政績因素驅動,盲目堅持要將A股的市值和規模做大到世界前列。在市場如此低迷之際,上交所在今年6月提出,到2020年上交所股票市值爭取做到70萬億到80萬億,要建設世界上一流的交易所。
這些監管政策的長期效應和負面作用,累積到今天,在A股集中體現與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