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節前的市場險象環生,但依然不難找出其中的波動規律,那就是工業強而農業弱的格局還在延續。
造成這種格局的原因仍脫離不了政策及基本面的原因。目前美國推行的QE3、歐洲央行推出的OMT以及日本提出的所謂的“QE8”,都再次證明全球各個經濟體仍在努力聯合行動,以緩和現在市場風險對國際金融體系的沖擊。應該說,美國與歐洲的此次操作,對市場無論是資金投放還是流動性刺激的影響都是較大的。從政策層面來看,今年主要國家的主基調沒有發生實質的變化,仍將不得不推出龐大資金救援計劃來消除不良資產,跟著才談得上復蘇。因此在這樣的格局下市場很難有非常規律的一致性表現!
我們知道,一輪牛市的出現必須有一個有強動力的發動機,發動機一旦停下來,再想升上去難度便要比之前加上很多倍。到目前為止,國際市場雖然仍在努力擺脫衰退,國內盡管也下調了準備金率和利率,不過,下滑中的經濟速度只能暫時緩解卻不可能一下子回升。
就單個商品而言,也會因為這種政策與經濟的背離而出現大幅波動,工業品無疑對資金的多寡有明顯的依賴性,一旦這些刺激政策出現,他們的彈性最大,從CFTC基金持倉來看,COMEX銅非商業凈持倉前周結束了十七周的凈空,預示著資金偏向結構性的轉變,而農產品相對反應強烈的工業品來說,則跟自身供求有更大的聯系。
今年美國遭遇旱災,在對明年大豆、玉米可能出現短缺的預期下市場出現了恐慌性買單,一度把這些商品期貨的價格推上了新高。正如以往的經驗一樣,當供應出現緊缺后,市場價格必須要達到一個足夠高的水平才可能抑制需求。
當前最關鍵也將被未來幾個月的時間所考驗的一個問題是,在目前的供應預期下,價格是否已經足夠高,以至高到抑制了需求。
這種情況是有可能的,之前交易者們或夸大了旱情給產量帶來的損失,而期貨價格也徹底抑制了需求。不過,另外一種可能是,即便目前的價格抑制了需求,但是期貨價格必須一段時間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以避免需求的回升和新的需求出現,否則春季或是明年夏季潛在的短缺局面仍然會發生。
隨著近期產區出口銷售開始下跌,生豬、禽類飼養者開始減少產出,收割季節的到來,市場觀點已經開始發生變化,認為價格高位可能出現,需求可能會被抑制。在節假日這段時間里,期貨價格的任務是尋找一個合理較低的價位,而這個低價也不能過低,進而刺激新的需求出現。當這一價位達到后,也是預示著收割季節底部的確立。
總之,價格表現反映一切,在走勢沒有走出來之前所有假設都有合理的一面。但正確的結論卻往往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就像皎潔的月亮,叫人感到清新卻遙遠,美妙的歌聲,常常曲高和寡。正確的想法起初都不被人重視,真正懂得美和正確的人并不多,多數時候人們都在人云亦云。在這里,筆者仍是保守建議投資者,過節期間沒有可觀浮盈的投資者,應謹慎留倉或不留倉,畢竟時間比較長,不確定性依然很大,退出觀望、遠離風險也不失為一種折中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