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桓仁與集安作為高句麗政權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所在地,歷時465年之久,是高句麗文化遺產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國內城與丸都山城
國內城與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巖城)分別坐落在平原與附近山上,形成了高句麗的一對“附和式都城”。高句麗國王平時居住在平原城中,危險時則退守到深山中的衛城。國內城、丸都山城是高句麗早中期(公元1~5世紀)的都城,其特點是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真實與完整地體現了高句麗王城的平原城和山城形式。
國內城是為數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墻的平原都城遺址,保存下來的城墻依然堅實牢固而又不失美觀莊嚴。根據中國考古學者最新發布的發掘報告,國內城略呈方形,總周長2738.2米。城墻內外石砌,中層為土石混筑。由于年代久遠,多次修葺,城墻大部分已失去原狀。目前北墻保存較好,東墻基本毀棄,現僅存基礎。
據考古學家介紹,國內城中發現過多處高句麗遺跡。城東北的梨樹園子遺址曾出土白玉耳環一件、鎏金箭頭20枚、鎏金掛鉤1件,另外還有許多蓮花紋、獸面紋、忍冬紋瓦當以及大量瓦礫和多件礎石,證明這里應是王城中的一處重要建筑遺址。
出國內城的北門,沿通溝河向北2.5千米,便進入群山之中,丸都山城就坐落在這崇山峻嶺之中,其布局因山形走勢而巧妙構成、合理規劃,實現了自然風貌與人類創造的完美結合。丸都山城是一座山城王都,據文獻記載,此城始建于公元3年。該城以環山為屏障,以山谷出口為城門,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念。其防御堅固,城內寬敞自如,環境優美,將軍事、生產、生活巧妙地融于一體。
丸都山城墻垣的構筑材料,內部以兩頭呈尖狀的梭形石交錯擺放而成,側面則采用楔形石插入尖狀條石間,形成內外墻面。山城墻垣上筑有女墻。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調查清理結果表明:城內有4處建筑址,墓葬38座。建筑址分別為宮殿址、瞭望臺、戍卒居住地和蓄水池。丸都山城內的宮殿址約建于公元198年,342年毀于戰火,南北長95.5米,東西寬75米。建筑有方形、長方形和八角形等。據史籍記載,丸都山城作為高句麗軍事守備城,曾有兩次成為臨時都城,一次3年,一次13年。
從山城的整體布局分析,丸都山城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宮殿址周邊及重要門址附近,其他區域并未發現大型建筑群。這一方面反映出盡管丸都山城曾兩次作為王都使用,但其主要功能仍以軍事防御為主;另一方面說明山城宮殿址應具有王宮與衙署的雙重功能。
好太王與太王陵
高句麗王城外,在群山環抱的洞溝平原上,分布了近7000座高句麗時代的古墓,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洞溝古墓群”,其中太王陵、將軍墳規模宏大,是高句麗王陵的代表。
太王陵是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好太王的陵墓,為一座大型方壇階梯石室墓,始建于公元 391年,是現存高句麗王陵中唯一確知年代、葬者的典型墓葬。早年被盜,幾經兵燹戰亂,階壇傾頹。光緒年間,墓中出土大量的蓮花紋瓦當和文字磚。磚的側面有模壓陽文“愿好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1984年,集安市博物館清理太王陵環境時,出土一批蓮花紋瓦當和文字磚。1990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集安市博物館對太王陵的墓室進行了清理,同時對陵墓的結構進行了調查研究,有一些新的發現和認識。經過調查清理發現,太王陵目前可見16級階梯,第一級階壇由 5 重修琢工整的石條壘砌,頂部修筑墓室,藻井上部石條稍內收,墓室高3米,墓道長5.3米,寬1.85米。墓室內置一座兩坡水、硬山式石槨,石槨內并排兩座石棺床,中間無空隙,四周邊緣突起。石槨用沉積頁巖精磨而成,呈綠、蘭、紫三色,各部由榫卯結構結合。
好太王陵是高句麗王陵喪葬制度的綜合載體,在考證王陵的史料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對于研究高句麗王陵結構、喪葬制度、建筑理念等具有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了解好太王統治時期的社會政治狀況、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價值。
好太王被后世譽為“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他治理高句麗22年,使國家局勢穩定,經濟迅速發展,軍事實力大增,成為高句麗空前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 太王陵墓東北 200 米矗立著記載這位國王豐功偉績的好太王碑。好太王碑建于東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由一整塊角礫凝灰巖稍加修鑿而成,碑體四面環刻碑文,共計44行,1775字,以漢字隸書書寫,端莊厚重。碑文因裂隙、剝蝕,目前尚可辨識的約有1600字左右,文意清楚。碑文中詳細記載了好太王一生東征西討、擴大疆土的豐功偉業及好太王執政時期的制度等,是目前研究好太王執政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極為重要的文字資料。
長壽王與將軍墳
就在好太王陵的東北1千米處,便是好太王之子、高句麗國王長壽王的陵寢,即人們所稱的“將軍墳”。長壽王,顧名思義,此君壽命甚長,享年98歲。長壽王繼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處理好好太王的靈柩安葬。太王陵是在好太王在位時就已經完工,而前文提到的好太王碑則是長壽王親自主持完成的。在安葬完好太王之后,長壽王開始選擇自己的墓地,修建自己的陵寢。
將軍墳位于吉林省集安市東北約4千米的龍山腳下,是洞溝古墓群著名墓葬之一,因其造形頗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因此被譽為“東方金字塔”。整座陵墓呈方壇階梯式,墓頂面積270平方米,墓底面積997平方米,全部用精琢的花崗巖砌成。墳階7層,每層由條石鋪砌而成,每塊條石重達幾噸。第5階有通往墓室的通道,蓋棺石板重50多噸,每面3個護墳石各重10余噸,其勢宏偉壯觀。墳的上下到處都是巨大石條,光是墳的外沿石條就用了1100多塊。在墳的頂端,四邊的條石上留有排列整齊的圓洞,墓頂的積土中有板瓦、蓮紋瓦當和鐵鏈一類的構件。
古墓壁畫
20世紀中、后期,考古工作者先后清理和發掘出一批高句麗壁畫墓。高句麗墓室壁畫的民族特色鮮明,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同時吸收了漢民族優秀的繪畫技巧和表現形式??v觀所有的高句麗古墓壁畫的發展,在早、中期的壁畫墓中,壁畫多以社會生活的圖案題材為主;在中、晚期的壁畫墓中,宗教和神靈題材顯著增加,并且佛教、神靈題材對社會生活題材有著取而代之的趨勢;到了晚期,壁畫內容中神靈題材已經占據主導地位了。
根據考古現況,早期高句麗壁畫墓大約出現在公元4世紀上半葉,繪畫方式一般是在石壁上抹白灰,然后在白灰上作畫。壁畫的內容再現高句麗王公貴族家居、宴飲、歌舞、百戲、出行等社會生活。在壁畫中,還可以窺見長白山森林中常見的虎、鹿、野豬、熊、狍子、白兔、雉雞等動物。另外,在早期壁畫中也有不少表現軍隊與戰爭的場面以及繪有宮殿、亭閣、馬廄、水井、衛兵、侍女、牛馬雞狗、花草樹木、日月星辰等圖案。
公元4世紀中原王朝已進入魏晉時期,當時佛教已從印度進入中原大地,偏安于北部邊境的高句麗民族政權也開始受到佛教的影響。在早期以社會風俗為主的壁畫墓的藻井上,考古學家發現了形象非常小巧的蓮花。6至7世紀,匠人們開始以修鑿平整的花崗巖石為四壁,直接在石壁上作畫,色彩效果非常鮮麗,屬于工筆重彩。此時的壁畫內容已經多被朱雀、玄武、青龍和白虎“四神”所占據,并兼繪有極具中原文化特征的伏羲女媧、黃帝神農、仙人、僧侶、道士等,表現出豐富的儒、釋、道文化。在此時的壁畫中,蓮花、云紋王字、彩色環紋、龜甲紋等裝飾圖案也比較常見。內容豐富的高句麗古墓壁畫成為專家學者研究高句麗歷史、文化、風俗等不可或缺的重要考古資料。
歷史的長河蕩滌了高句麗的一切,但惟獨磨滅不去的是高句麗的遺存。其享國七百載,今日回眸高句麗,心中滿是驚訝與感嘆!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