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古街第一次邂逅 至今令人回味
第一次零距離周村,置身于古商城的大街,觸摸古街的韻致與厚重,遙想昔日旱碼頭人聲的鼎沸與繁華,已經是近20年前的事了。
那是一個清涼夏日,清晨5時,整條老街還未醒來,滑潤的石板路借助朝陽的漫射,將那一塊塊承載歷史腳步的石板鑄造成碩大金磚,發出誘人的光澤。筆者身前是瘦瘦長長的影子。
那時候,好像“穿越”這個詞還不像如今這般時髦,但筆者的確穿越在歷史長河里,腳下的路與內心的游離相得益彰,營造出一個脫離兩維時空的世界來,仿佛整個世界只剩下了自己。就這樣,筆者從大街的這頭一路走向另一頭,出了盡頭的牌坊,一下子就走進現實的生活中去——現代建筑和馬路,已經有些行人在路上行走。
再回到老街里去,整條街上還是幾乎無人,但身旁狹窄弄堂深處,已然偶爾發出吱扭扭開門與咣當當卸除門板的聲響,住在老街上的人們次第醒來,隨朝陽的升騰、陽光的彌漫,從一夜沉睡中流動到街頭巷尾來,開始了日出而作的生活。
即使如此,當年的古街內外也仍舊是兩個世界,一動一靜,一快一慢,一張一弛,現在想來,才知道那第一次的邂逅,竟如此令人流連回味。這樣的感觸,只有用20年,以至更長的時光細細沉淀,才會歷久彌新。
古街絕非空穴來風 古城本是順理成章
周村,從名字不難看出,當年設此建制時,其無足輕重的地位與規模,后經漫長發展,被譽為“天下第一村”亦絕非偶然。這個山東省淄博市所轄的行政區從一個小小村落一躍成為商賈云集之所、商貿集散地,自然有其必然性。
周村所處位置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核心地帶,離齊國故都臨淄不到50千米,屬其下轄的於陵邑,絲綢文化是此地坐標,歷史源遠流長。作為當地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絲織業的發展與周村附近盛行栽桑養蠶不無關系,昔日曾“桑植滿田園,戶戶皆養蠶,步步聞機聲,家家織綢緞”,有“絲綢之鄉”的美稱。
明末清初始,周村及其周邊地區逐漸走向繁榮,而它最終的發軔與鼎盛,源于清朝中后期,淄博一步步成為中國北方手工業、商業重鎮,當時的基礎產業為各種手工業、農副業,當地所產的蠶絲、綾、羅、緞、綢等都通過周村集散,自然推動了其他手工業和商業的興盛,尤其自康熙至道光近150年間的發展,使得這里的商業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定規模。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曾這樣描繪:“康熙乙亥間,周村商賈云集,趁墟者,車馬輻輳。”
1775年,乾隆南巡時曾來過周村,并御賜周村為“天下第一村”。皇權為周村的發展推波助瀾。隨之而來的開放政策順理成章地將周村規模推向更高一級。
1904年,直隸總督袁世凱奏請光緒皇帝將周村與省府濟南、濰坊三地同時批準為自行開埠的商埠,周村一時成為“天下之貨聚焉”,“日進斗金”,“駕乎省垣之上”的所在。當時,此處商號、作坊多達5000余家,商業由此更趨繁榮,鼎盛時期的周村成為輻射魯中、跨長江越黃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被譽為“金周村”、“旱碼頭”。
不僅如此,周村人文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蒲松齡曾在周村畢氏尚書府教書33年,期間創作了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周村花燈、民間扮玩、五音戲等民俗藝術,深受市井百姓喜愛,民間扮玩的代表項目“周村芯子”,已申報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曾在中央電視臺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大染坊》所演繹的故事就發生在周村,劇中主人公陳壽亭,據說確有其人,為周村人氏。
周村最有名的特產就是周村燒餅。周村燒餅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據《資治通鑒》記載,漢桓帝延熹三年(160)就有了周村燒餅。雖然各地超市也有罐裝周村燒餅售賣,但都不地道,只有在古街的燒餅店里,現買現吃剛出爐的,才是本源的滋味。小小圓餅薄如紗扇,形似滿月,以薄、香、酥、脆著稱,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
周村最經典的名片與核心形象便是大街、絲市街、銀子市街等古商業街,這些古街縱橫交錯,共同托起了古城;隨著商業的發達與鼎盛,它們已然成為周村商業興旺發達的歷史見證人。
大街何其大哉 斯是絲市永流傳
與其說周村古商街是一個畫卷;不如說它是巨幅《周村商貿》的屏風或中堂:每家商鋪是一個金燦燦的亮點,每條古街是一條流動著活力與血脈的線,縱橫交錯,共同匯聚成周村商業貿易市井的畫卷。
踏上石板鋪就的街巷,抬眼望:布市銀街、當鋪藥店、茶樓染坊、客棧古玩……依稀可見當日之繁華;青磚古瓦、紅墻土壁的店鋪以及牌匾上燙金的老字號,雖歷經歲月的風雨和戰亂的破壞,但都完整地保存下來,訴說著此地曾經的繁華與喧囂。置身其中,宛如將歷史上的幾個時代貫穿在熱鬧的街市,恍惚間會有前生今世之感。不經意間,隨處可見被歲月沉淀過濾的點點陳跡,雖斑駁,卻厚重,雖模糊,卻悠長,你甚至可以嗅到隱藏在角落里的春秋氣息,感受到強烈的生命力。
周村古街,恰在周村中部,由大街、絲市街、銀子市街等古商業街共同組成,總占地面積32.7公頃,街區內店鋪林立,古跡眾多,有建于唐代的明教寺,建于清代的魁星閣,更有聞名天下的“八大祥”商業老字號,甚至還有“東方商人”孟雒川的故居。歷史上的閣老劉鴻訓、宮保李化熙、武狀元王應統,等等,都能在古街中找到他們依稀的痕跡。若細心觀察,你會發現,在傳統文明中,竟然還有西方建筑和文化殘留未干的墨跡。著名建筑學家阮儀三看到此情此景,感嘆此地為“中國活著的商業街市博物館群”。
從“博物館群”的各個角落,不難發現許多熠熠生輝的故事與情節,一一展現開來,不免令人細細品味其獨特的滋味。
歷史上最早的“保稅區”
周村大街北首,立有一塊六角形石碑,上刻“今日無稅”。這就是著名的“今日無稅碑”。說起這塊碑,周村人會自豪地告訴你,這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保稅區”。說起這個“保稅區”,就不能不提及一位對周村商業經濟有著巨大影響和貢獻的歷史人物——李化熙。
明清時期,周村崛起并迅速發展成為全國聞名的商業重鎮。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傳統的商業環境等,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此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那就是一批高官及地方名人的產生和促進,如東閣大學士劉鴻訓、武狀元王應統、東方商人孟雒川、宮保李化熙等,他們在這里或經商或居住,吟詩作賦,深山結廬,聲名遠揚,客觀上大大刺激了周村商業經濟的發展和商業文化的繁榮,擴大了周村的知名度,也留下了許多傳世佳話。其中李化熙對周村商業經濟的發展更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李化熙原為明崇禎進士,官至四川巡撫,后歸順清王朝,官至刑部尚書;清順治十一年,辭官回鄉。當時,周村大集繁盛,數集并存,形成城市雛形;但是,官府的苛捐雜稅和豪強惡棍的敲詐盤剝影響著周村商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為發展家鄉經濟,辭官回鄉的李化熙在周村城內開設義集,在周村大街的北首立“今日無稅”碑,他自己則承擔了全部市稅,使周村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保稅區”,為周村古商埠拓展了發展空間。
膠濟鐵路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1904年,德國修筑的膠濟鐵路即將竣工,德國勢力必將借鐵路的便捷向山東腹地擴張,一場激烈的利權之爭不可避免。當時,山東主政者一方面力謀阻止德國勢力借助鐵路向內地擴張;另一方面,又以主動應變的姿態,利用鐵路交通的新優勢,抓住機遇,振興民族實業。如是,“自開商埠”便應運而生。1904年5月1日,即膠濟鐵路通車前一個月,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袁世凱與山東巡撫周馥,聯名奏請濟南與周村和濰縣一并打包捆綁,自開商埠。
濟南在開埠后,工商業一度發展極其迅速。據史料記載,到1927年,濟南僅城關及商埠兩地區商戶已達6700多家,一躍成為山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為清末城市自我發展的一個典范。可在濟南商埠發展前,我們有一個現實不可回避,那就是周村——這個濟南東邊的小城鎮早已輝煌了數百年。
早在明末清初,這里作為商業名鎮,就與中國南方的佛山、景德鎮、朱仙鎮齊名,成為無水路相通的全國四大旱碼頭之一。1904年被辟為商埠后,周村大街的顯赫地位進一步突出,百貨充盈、商賈云集,著名的英美煙草公司、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均在此地設點經營。
絲市街是周村的絲綢集散中心。這條街全長730米,是當時山東蠶絲交易最繁盛的市場之一。銀子市街則是條古商城里的金融街。最興盛時,此地的錢莊票號有108家之多,資本總額達600萬兩白銀。民間傳說:“濟南、濰縣,日進斗金,不如周村一個時辰。”即使是在今天說起這段往事來,周村人還是會引以為傲。
古商城因為外景地再次聞名
來過周村古商城的人都說,這里完全可以和云南的麗江、山西的平遙相媲美。
其實,古商城原本是要被拆除的,因為城市建設開發的原因。幸虧張藝謀來此選景拍戲,才“挽救”了這條街。
1993年,著名導演張藝謀帶著《活著》劇組來到周村。古老的周村大街、絲市街,具有上個世紀色彩的深宅大院、長長的石板路面、高高的過街牌樓,變化多端的門市,豐富多彩的匾額和招牌,如畫般的周村大街街景,由此成了張藝謀電影的外景地。
隨后,電視連續劇《東方商人》的拍攝地也選在了周村大街,面臨被拆除命運的大街被幸運地保存下來。周村古商城也因此聞名,成了一處旅游勝地。
現在,周村古商城保留形成了以大街演藝廣場、千佛寺、大染坊、今日無稅碑、民俗展館、三益堂、魁星閣、票號展館、周村燒餅作坊等十余處景點為主體的周村古商城人文景觀。
千年輾轉僅一剎那
桑田變滄海又桑田
首次邂逅古城古街,至今已經過去近20年,期間,筆者多次回訪,可惜今日的周村早已沒有了曾經帶給我許多回憶與留戀的模樣。在消沉了若干年后,周村古街因了旅游的興起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與繁華。只是當旅游開發代替了文化的傳承與保留;當“復新”和“創古”成為糾纏不清的話題,筆者不免疑惑,我們即使保留了那些歲月殘留下來的諸多遺跡,但在這些遺跡中,曾經生活在這里的周村百姓所獨有的生活方式,卻從根本上被改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傳承,文化的概念,并非都是眼見為實,更多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內容,卻隨著顯而易見的修復如新而蕩然無存。反過來講,如果不是機緣巧合,這條古街免遭被拆除的厄運,那么,我們就應該感謝保留這些遺跡的人們了。
在20世紀末,這條古街最后的尊嚴與沉穩,終究抵擋不住現實的蠶食與侵蝕。
周村古商城、古商街,已經漫不經心、慢條斯理地走過數百年,只是不知道滄海桑田千年輾轉之后,這里的老街還能剩下些什么。
【責任編輯】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