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事業單位大部分都在接受私營化改革
“鐵飯碗”問題在很多國家都不可避免,也面臨被改革的命運。在德國,與城市交通、水電供應、托兒所、老年護理、垃圾處理等有關的“公共服務行業”都算事業單位。記者從德國公共服務行業協會了解到,德國事業單位大部分都在接受私營化改革,目前有雇員300萬左右。德國公共事業單位的雇員雖然不是公務員,卻享受類似公務員的待遇。德國一家求職網站的調查顯示,80%的德國大學畢業生把當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雇員看成理想職業。其實,德國的鐵路部門作為事業機構,差點就被徹底私營化。l994年,德國將鐵路肢解,分離出運輸企業、鐵道系統和火車站,并變成不同的股份公司。德國鐵路部門從事業單位變成股份公司被證明是危險的,因為很多地處偏僻、乘客稀少的火車站被撤除,員工失業,社會上也出現反對聲音。最后,德國鐵路又變回公共事業單位,只把一些部門“外包”。
英國事業單位改革引進市場競爭機制
在英國,最大的事業單位是公立醫療機構,從業人員有數十萬。公立醫院靠政府下撥的財政預算運作,職工報酬與付出的勞動量無關,因缺乏應有的激勵機制,醫療系統中普遍滋生的惰性讓患者往往要排隊等幾個月才能看上病。為扭轉這樣的局面,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英國歷屆政府就對一些事業單位進行體制改革,讓這些機構更多地參與市場競爭,如果效率不高,就不再能夠獲得資金發展,最終關門。這樣的改革舉措說說容易,做起來卻難上加難。在最近幾年,由于英國經濟低迷,政府極力想削減財政開支,而忽視了對這些事業機構的引導;因此,常有英國國家醫療服務系統的護士、后勤管理人員,甚至公立學校的老師罷工。
韓國事業單位改革采取分類推進
在亞洲,根據韓國戰略與財政部2011年5月提交給世界經合組織的材料,韓國對本國事業單位的改革也采取分類推進,包括:合并與取消、裁員、私有化、功能調整、變賣給投資公司和薪酬改革等。韓國的事業單位定義是由政府設立或出資支持的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按照資金和人力資源分為三類:公共企業(如韓國電力公司和高速公路集團等)、準政府機構(如韓國國家養老基金和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等)和未分類事業單位(如政府投資的研發中心和國立大學附屬醫院等)。韓國戰略與財政部認為,事業機構的主要缺陷為管理層缺乏監管、由于政府各部門利益沖突導致外部監管形同虛設、管理職能重疊,因此韓國的事業部門改革一直在進行之中。
越南政府鼓勵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或非公立單位
越共中央政治局于2011年提出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加快事業單位改革,將一些公共服務社會化,將以往的財政撥款改革成為購買公共服務。據越南《經濟時報》報道,政府鼓勵公立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或非公立單位,國家對轉制單位給予稅收、土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不僅電臺、通訊社等新聞機構,就連國防部、公安部和社會政治組織所屬的一些特殊單位都列入轉制范圍。越南財政部長王廷惠日前表示,盡管事業單位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問題,一些單位改革動作緩慢。王廷惠說:“改革后的一些事業單位競爭力不強,與社會需求和民眾期望差距較大。”
日本郵政改革失敗產生新問題
事業單位的改革不徹底會帶來很多遺留問題。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推動“郵政民營化改革”失敗就是一個例子。日本郵政系統二戰后一直是政府直轄單位,不管是虧是賺,政府每年都會固定撥款。日本郵政系統從業人員人數龐大,成了日本最難打破的“鐵飯碗”。小泉之后的日本歷屆首相干脆不再提“郵政民營化”。但不改革的日本郵政生存空間的確在減少:民間的很多物流公司現在成為日本人的首選,大到企業的集裝箱貨物,小到一張明信片,日本人多數時候想到的是讓快遞公司送。隨著全球性快遞公司進入日本,日本郵政越發在市場競爭面前顯得力不從心。因為經濟不景氣,日本政府想盡辦法減少財政支出,但像郵政這樣的事業單位一直讓政府感到頭疼。
盡管郵政民營化遇到巨大阻力,但日本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其他事業機構改革都比較平穩。1995年2月,日本通過《特殊法人整理合理化》法案,使得日本國內事業單位一下子減少很多。為減少對事業機構的財政支出,日本政府還做了一個決定,就是讓有些事業單位民營化,成為日本行業協會一類的機構,同樣接受政府管理,仍然履行其服務社會的義務,經費則由行業內大企業解決。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