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5年,楊士奇出生在袁州。在他一歲半時,父親去世,只剩下母子倆相依為命。后來,楊士奇的母親改嫁到一個姓羅的官員家里。繼父是當地的名士,性格孤傲,他親自擔任起這個過繼兒子的老師,但從來沒有給過楊士奇好臉色,而且楊士奇進入羅家不久,他就強迫楊士奇改為羅姓。兩年后,年僅八歲的楊士奇的一次驚人舉動,改變了他的看法。
羅家舉行祭祖儀式,楊士奇想起他故去的父親,決定用自己的方式來祭拜。他從外面撿來土塊,做成神位的樣子,找到一個無人注意的角落,鄭重地向自己亡故的父親跪拜行禮。
楊士奇自以為隱秘的行為被一個人看在眼里,這個人正是他的繼父。有一天,他把楊士奇叫到身前,嘆息道:“我的幾個兒子都不爭氣,希望你將來能夠略微照顧一下他們。”楊士奇滿腹狐疑,十分不解地看著繼父。繼父又感慨地說:“你才八歲,卻能夠寄人籬下而不墮其志,不忘祖先,你將來必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將來你必定不會辱沒生父的姓氏。”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朝廷準備修撰《明太祖實錄》,從社會上征集文人參加。楊士奇因學行出眾,入選了編纂官。他以一介布衣,直接進入博士云集的翰林院。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楊士奇被明成祖朱棣委以教育太子的重任。
朱棣雖然確定大兒子當了太子,卻話里話外常有微詞,這讓老二和老三看到了機會。在他們的讒言攻擊下,“太子黨”成了被打擊的對象,太子身邊的一些人入獄的入獄,殺頭的殺頭,弄得許多追隨太子的官員紛紛改換門庭,另找靠山。
楊士奇被朱棣找來問話。楊士奇平靜地談了自己的看法:“太子仁孝,凡是涉及宗廟祭祀的事,祭物、祭器他都親自查閱。去年將要舉行祭祀之時,恰巧太子頭風病發作,醫生囑咐說應該發發汗。殿下說:‘那樣就不能親自去祭祀了。’左右勸他讓別人代替去做這事,太子怒斥說:‘父皇讓我做這件事,我怎么能找別人代替呢?’于是就拖著病體親自去祭祀。祭祀完畢,出了一身大汗,結果沒有用藥病就痊愈了。”最后,他由衷地感嘆說:“殿下天資高,存心愛人,決不負陛下重托。”
楊士奇的話消除了朱棣的疑慮,卻因為不趨炎附勢,而遭到其他皇子的攻擊,被關進監獄。后來朱高熾即皇帝位,是為明仁宗,楊士奇成為內閣首輔。
公元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繼承皇位,他很有文韜武略,對他父親朱高熾組建的以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主的“三楊”內閣給予了充分信任。
“三楊”中,楊榮以才識見長,做事果斷,精通邊防事務,曾隨朱棣遠征蒙古,立下了汗馬功勞。楊榮能力突出,小毛病也不少。他喜歡享受,生活作風比較奢侈,錢不夠花,有時就不免接受一些邊疆將官的賄賂。
朱瞻基知道后,私下召見楊士奇,問他對此有何看法。楊士奇面色嚴肅,很鄭重地回答說,對于邊防事務,楊榮比自己精通,所以不要因小過怪罪他。朱瞻基一聽就笑了,說:“你還為他辯解,楊榮可是經常在我面前指責你的短處啊。”楊士奇馬上說:“愿陛下能以對待我的寬厚態度對待楊榮。”一席話讓明宣宗頻頻點頭,十分感慨。不久楊榮得知了這一消息,非常慚愧,主動向楊士奇道歉,自此兩人建立起親密無間的友誼,至死都沒有改變。
如果說世上有最深奧的學問,在中國就得說是做人吧。楊士奇為子孝,對友善,忠于君主,待人寬容,他的故事里沒有沖殺的驚險,也沒有謀略的雄奇,但在今天讀來,卻仍然讓人感受到一種溫暖。其實最高深的學問也就是這些最樸素的東西,當把它植入信仰,融入血液,一個人也就常常能在平淡中演繹出最精彩的人生。
(摘自《時代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