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提出“推進司法改革”任務,到十六大改為“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再到十七大繼續提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這種表述變化,喻示歷經多年努力,中國的司法體制改革已駛入深水區。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全局,牽一發而動全身。
新中國的司法改革浪潮大致上經歷了三次。第一次是由董必武于上世紀50年代主導的,源于解放之初司法被當成一個政治動員的工具,也由于法律不健全,當時的司法改革不得不吸納民意而獲得合理性,因而“人民性”的烙印十分明顯。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第二次司法改革啟動之際,迅速發展起來的市場經濟催生和強化了“依法辦事”的游戲規則,以往任意性較大的司法群眾路線遭受質疑,司法改革轉向“專業化”的音調開始走強。不過,曾經一度叫好的這次改革效果并不令人滿意。
應該承認,中國第二次司法改革邁向專業化的大方向值得肯定。然而,不可偏廢的硬幣另一面是:一方面,那種只是單純朝向專業化的改革,相當程度上誘發了新型的法治“全能主義”,一味偏向專業化的司法已很難發揮“減壓閥”的功能。另一方面,此輪改革缺少真正讓司法擺脫權力的配套程序性機制,加上忽略獨立的法律職業共同體還未形成,因而只是過度強調專業化的司法改革,反而使司法權因缺乏保障而滋生腐敗,隨之司法公信力下降。事實上,司法的腐敗被嚴重夸大了,諸如司法行政腐敗、法院執行腐敗、黨政干預司法的腐敗,都被不分青紅皂白地計算到司法腐敗頭上。
正是為了應對硬幣另一面的這些問題,近年來,改革中司法的航向又一次折返“人民性”,陸續提出了“司法為民”“和諧司法”“能動司法”等更多地帶有民意、民主色彩的理念和路線。
毫無疑問,現代型的司法應當適度地回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而不是刻意地忽視或貶低現實。因此,比較有說服力的問責司法過度專業化的原因,乃是它已難以應對轉型中國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
這種深刻變化突出體現為,當下社會的發展更多涉及了各個階層和群體的特殊利益,改革的走向已不再取決于“某一方面”的主觀愿望,而是在更為復雜、細化的不同群體之間、過去被忽略的層面爆發。隨著這些變化,中國的司法已經開始強調應更多考慮關乎更多數人利害的、現在和將來的政策性和公共性問題。
于是,適時順勢地完成理念的轉向,邁向“專業化基礎上的大眾性”,即應成為繼續推動第三次司法改革必須納入視野的核心問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過程中,要避免單純專業化的“均碼主義”,在專業性中加入大眾性因素,實現價值均衡。
建設性的民主不是強調誰主治,而是對主治者的控制,因為民主的前提應是對人性的警惕。作為下一步推動司法改革的思路,應該是更多立足于專業化方向的發展,以及適度地借入人民性的因素。
(摘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