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臺灣高校,都對學者從政有著各自的明確規定,政界不得干涉。不少因緣際會從政的學者,任期一結束就急急忙忙地回歸教職
在臺灣,如果你想做官,最好有個拿得出手的學歷。
放眼島內縣市長以上的官員,博士占據了半壁江山:“總統”馬英九是哈佛法學博士,五都市長中也有三位博士,身陷囹圄的前“總統”陳水扁,身上也有兩個第一:律師考試全臺第一,大學畢業成績全系第一。
1月31日,馬英九新“內閣”名單出爐,新任“行政院長”陳沖領軍下的47位“閣員”中,學界、文化界人士頗多,如“副院長”江宜樺曾是臺灣大學政治學教授,“農委會主委”是臺大動物科技系教授,臺灣著名文化人、作家龍應臺執掌“文化建設委員會”等。
“博士內閣”學界黑馬多
新“內閣”成員名單公布后,47人中有32名博士,創下島內史上“內閣”學歷最高紀錄,堪稱“博士內閣”。其中,高升“副閣揆”的江宜樺成了媒體寵兒。
在2008年初馬英九競選“總統”前,江宜樺還是一個在臺灣大學任教的海歸政治學博士,無任何黨派色彩。由于他對臺灣的民主體制、族群問題等頗有研究,馬英九團隊特意邀請他協助撰寫《民主政策白皮書》。
馬英九當選后,受時任“行政院長”劉兆玄之邀,他出任“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員”,著手研擬“行政院”組織改造。2009年“八八風災”后,劉兆玄因救災不力引咎辭職,江宜樺原打算與劉共進退,但在馬英九數度挽留、甚至與其當面懇談后,江最終接下“行政院內政部長”一職。
臺灣“內政部”職權繁雜,囊括人口、建設、宗教、治安、災害防救等,素有“第一部”之稱,歷屆“部長”多是地方首長出身。起初外界對江接任“部長”一事并不樂觀,但他接任后總是“一臉笑瞇瞇”,政策制定有模有樣,加上無黨派背景在藍綠雙方都吃得開,讓他近三年來基本順風順水。
1月17日,島內傳出江宜樺將接任“副閣揆”一職,但他絕口不談此事,只說將返教職;親近他的友人也笑稱,江是“PTT(怕太太)一族”,太太早就希望他重回講臺。10天后傳出內部消息,江依然難辭大任——臺媒報道,為了挽留江宜樺,馬英九再度親身懇談,才留下這位人才。
另外,由學界入“閣”者還有原臺大土木工程系教授、2010年進入GoogLe任亞太區營運總監的張善政,今年初被馬團隊“挖墻腳”成功,放棄優渥薪金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現任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出任“教育部長”,現任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黃光男出任“政務委員”等,令媒體感嘆“校長也入閣”。
除了學界,文化界也有殺入政界的“黑馬”——龍應臺。
在馬英九的臺北市長任內,她曾擔任市文化局長,也是馬英九2008年競選“總統”時為其研擬文化政見之人。龍作風強悍,在市文化局長任內屢屢和市議會起爭執,令外界印象頗深,但這次她接手“文建會”一事,卻獲得外界的較高期望——無黨派背景,藍綠基本都沒意見;作風強悍,由她主掌本來就屬弱勢的“文建會”再合適不過。
按照“行政院”的規劃,今年5月20日后“文建會”將升格為“文化部”,若不出意外,龍應臺也將成為島內第一任“文化部長”。
學者借調期有限
政界不能長期“留人”
實際上,“學而優則仕”是臺灣政壇的一大特色和傳統。當“政府”面臨更替,或部分政界人士無法滿足社會期待、讓“政府”遭受批評時,學界便成了藍綠雙方的共同人才庫。
陳水扁于2000年至2008年任“總統”時,一共換過六屆“內閣”,但“教育部長”只換過三次,且都是學界人士——陽明大學校長曾志朗、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臺灣著名歷史學者杜正勝,其中杜正勝因推行“臺獨”教育理念而爭議不斷,但他頗受阿扁倚重,足足做滿了一屆“部長”。
馬英九接任“總統”后,“學而優則仕”的現象在“內閣”中更為突出,從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出任“閣揆”起,到此屆“博士內閣”中都可見一斑。
然而,“學而優則仕”看上去很風光,但學校這關不太好過——幾乎所有的臺灣高校,都對學者從政有著各自的明確規定,政界不得干涉。
以臺大為例,如有教授需借調至政務部門,其申請首先需要系、院、校三級教學評估委員會依次開會三審通過;一次借調最高期限為四年,延長借調期則需再次申請,累計不得超過八年;借調期間,教職人員每周還必須回校義務授課2-4個小時,還不能領授課費,否則視為中斷教職資歷。
江宜樺此前之所以希望回歸教職,根本原因還是借調期已滿——早在2008年他進入“行政院”后,便向臺大申請了四年的借調期。依據臺大相關規定,若江出任“副閣揆”,還需和臺大申請延長借調;如果臺大不同意他的申請,江宜樺就只能在教授和“副院長”之間做一個選擇了。
比起臺大,東華大學的借調規定更加嚴苛,一次借調期只有兩年,累計不得超過四年。2005年,新任花蓮市長謝深山一上任,就向東華大學借調了朱景鵬、張志明兩位教授,分別擔任副縣長和市教育局長。然而4年后,受限于東華大學的借調規定,兩位教授必須重返校園,讓市長慰留也不是、放人又不愿,特意私下向東華大學請求網開一面,卻遭對方嚴詞拒絕。
如此苛刻條件,許多學者對于“學而優則仕”自然要考慮再三。像“司法院”大法官一向有學界名額,臺灣的著名法學教授們都有機會擔任,但許多人對此敬謝不敏,就怕做完大法官后被學校“掃地出門”——由于大法官時常獲得連續兩屆任命,如果他們選擇留下,而學校又不同意繼續借調,他們卸任后就得另謀出路了。
正因如此,不少因緣際會從政的學者,任期一結束就急急忙忙地回歸教職。許多“愛才如命”的政界要員,每逢此時也只能拜托學界“行方便”、再開借調綠燈。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