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允是三國時期魏國領軍將軍、吏部侍郎。他的妻子雖然長相不如人意,卻是個賢惠、聰明的女子,二人一直相敬如賓。
許允是朝廷高官,處于朝政紛爭的漩渦中,常常有人在魏明帝那里對他造謠中傷。有一次,專權的司馬師指使人誣告許允,說他在吏部做官,提拔了許多自己的同鄉或同學,也就是結黨營私。魏明帝派衛士將許允捉拿起來,要親自審問。
當許允被抓時,妻子告誡他:“許郎,在朝廷審問你時,你千萬不能莽撞,只可上殿講道理,據理力爭。你是個大男人,要有骨氣,萬萬不可低頭求情,而要坦陳道理!”許允知道妻子素來有見識,記住了她說的話。
當魏明帝審訊許允時,許允想起妻子的囑咐,頓時沒有絲毫的畏懼,更沒有向明帝求饒,而是理直氣壯地說:“陛下規定的用人原則是‘舉爾所知’,我的同鄉、同學,我最了解,所以推薦了他們,這并沒有錯。如果陛下不相信的話,可以派人考察他們,看他們是否合格。如果他們不稱職,我甘愿接受一切處罰。”
魏明帝同意了許允的請求,派人前去考察那些被許允提攜的官員,結果他們一個個都非常稱職,有的在當地還有很好的口碑。于是,魏明帝不僅將許允無罪釋放,還御賜了他一套朝服。
許允何以能夠化險為夷?其一是因為魏明帝是個講道理的人,他明白自己聽信了一面之辭,所以放過了許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許允聽從了妻子的告誡——與其求情,不如說理。許允提拔同鄉、同學,不是以權謀私,不是為了一己之利,而是以朝廷利益為重,舉薦賢人。而且,許允推薦的官吏不但沒有瀆職,反而忠于職守。有了這個硬“理”,自然可以洗掉結黨營私、圖謀不軌之嫌。
俗話說“心底無私天地寬”,在我們蒙冤之時,與其低聲下氣去求情,不如堂堂正正地說理。只要我們行得端,坐得正,就可以通過坦陳事理,還自己一個清白,從而走出困境。 (摘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