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古城,憑兩淮之利,長江水系和淮河、運河之便,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它在歷史上成為晉、徽、陜等鹽商的云集之地,也成為歷朝兩淮鹽交易的管理和集運中心,史稱鹽都。
如今的揚州,鹽都的稱謂已經隱入史冊,鹽都的痕跡已然灰飛煙滅。只有個園成為揚州城內僅存的當年風云鹽商的一個縮影,一個活的“標本”。
個園位于鹽阜路。阜者,多也。地名,常常也是歷史的印證和寫照。個園的主人是一個名叫黃至筠的浙人后裔,黃至筠以兩淮鹽總、鹽運使的身份而名載史冊。
去個園前,我在反復琢磨這個“個”字,簡單而又顯得單薄的“個”字,竟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園林的名字。為什么叫個園?它又包含了園主人怎樣的寓意?
當我隨著如潮的人群,踏入個園的那一刻起,我的內心已起了漣漪,如此這般的名園,豈一個“個”字了得?修篁弄影、假山奇觀、樓軒雅韻、亭廊詩情、庭院古風……如歷史煙云般一一晃過。在個園走動,我始終感覺到歲月深處的咸味伴隨著我的左右;在個園走動,它的一事一物始終維系著鹽都百年不變的商魂,黃府和個園是建立在鹽基礎上的活著的“歷史標本”;在個園走動,拐彎抹角間,我仿佛總能看到一個長衫飄逸的鹽商的歷史背影,顯得鎮定、自如,揮不掉,抹不去。
如此,讓我們隨著個園主人的背影,把思緒拉回到明清時期的揚州。
明清時期的揚州,朝廷把鹽業壟斷管理機構兩淮鹽運史和兩淮鹽運御史設在那里,從而使揚州成為全國最大的食鹽集散地。到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揚州“以鹽興市”到達頂峰。清人黃均宰《金壺浪墨》上說:“揚州繁華以鹽盛,兩淮額引一千六百九萬有奇,歸商人數十家承辦……由是侈靡奢華,視金錢如糞土,服用之僭,池臺之精,不可勝紀……”
黃至筠,經營兩淮鹽業的總商,是當時鹽業界手眼通天,呼風喚雨的了不得的人物。
縱觀黃至筠的成功,除了其本人機靈的天賦和經商奇才外,還在于他利用了十分難得的關系和機遇,來發展自己。
黃至筠祖籍浙江,因為他的父親在河北趙州做官,他也只能出生在趙州。十幾歲時,黃至筠因父親去世,遭遇家庭變故,家產蕩然無存。幼年的黃至筠體會了做官父親離開人間,造成的種種巨大落差,深刻體會到了什么叫世態炎涼。黃至筠父親一位好心的朋友,見剛成年的黃至筠是一塊玉,不加雕琢,埋沒人才,豈不可惜了?于是就寫了一封信,讓他進京拜見當時的兩淮鹽政官。幾經周折,黃至筠見到了兩淮鹽政官。兩淮鹽政官是當時管轄揚州鹽業的最高行政首長,他見黃至筠不僅長得一表人才,談吐和舉手投足之間,又感胸有文墨,心藏謀略,略顯城府,是個可用之材。考察一番后,遂委派他到揚州任兩淮鹽總。
一封信成為一座橋,一封信又溝通了人脈。黃至筠找關系奏效,高人給橋過河接脈,遂進入一方新天地。
利用兩淮鹽政大人提供的平臺,天生具有經商、管理、協調才能的黃至筠,短時間內進入角色,把兩淮鹽業經營得風生水起。經營過程中,黃至筠自己也開始融入了社會,實現了人生的原始積累,有了做大做強的本錢。
有錢后的黃至筠逐漸重視精神文化層面的東西,既是上層風雅的要求,也是自身天賦使然。揚州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著名的“揚州八怪”就是代表。沒有文化底蘊的人,是斷然不會被揚州風雅的上流社會所接納,因此黃至筠不斷包裝自己,敢于下真功夫,他空閑時間專攻書畫,逐漸黃至筠的書畫水平也到了一定境界,“外鄉人”逐漸融入了當地的上流。同時,他對幾個兒子的教育培養也煞費苦心,花重金請名師,嚴教子,不懈怠,后來,四個兒子均有出息和建樹。
個園,明朝時叫壽芝園。黃至筠發跡接管后,以竹為主題稍加整修,易名個園。個園變成了黃至筠個性化的“作品”,一度成為揚州政、商、文化界人士的“俱樂部”。
幾年后,機會之門,又一次向黃至筠洞開。
嘉慶初年,朝廷因應付各地危機軍費開支大增,全國又水災嚴重,國庫拮據。為解燃眉之急,朝廷公開賣官,號召富人捐錢,然后賞給榮譽官銜。黃至筠是明眼人,他順勢而為,前后捐資數十萬兩白銀,朝廷因此賜他“鹽運使”的榮譽官銜。同時,朝廷為嘉獎他捐款的愛國之舉,叫他進京祝壽,賞他到圓明園聽戲,賜給他仆人。而他的長子、次子,都因捐資而被賜給“郎中”的官銜,福蔭子孫。
一時間,黃至筠在揚州人氣指數迅速攀升,商界、鹽界唯黃鹽總馬首是瞻,揚州城內人人爭說黃鹽總。黃至筠,這個外鄉來的人,終于在揚州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至此,黃至筠實現了從生意人“鹽商”,到準官員“鹽運使”的華麗轉身,也成為他人生事業的頂峰,“換血”后的黃至筠在歷史舞臺上的身份上有了質的變化。
后來,黃至筠又以其與朝廷的特殊關系,了解到即將“鹽政改制”,說白了,也就是取消“鹽引”,黃至筠以其商人的特別“嗅覺”,在事業“成敗”之機,抓住機遇賺了最后一筆“鹽引”錢。
事情是這樣的。
道光皇帝繼位以后,鹽法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道光十二年朝廷裁撤兩淮巡鹽御史一職,改由兩江總督兼任。新任兩江總督兼兩淮巡鹽御史首先在淮北推行票鹽法,避免了大鹽商世襲食鹽貿易,壟斷鹽利的局面。
雖然黃至筠在支撐著兩淮鹽商的殘局,但朝廷政策使然的敗局已成定數,煊赫一時的兩淮鹽商敗落已成必然。然而,老謀深算的黃至筠,為躲避災難,使出渾身解數,作了最后一搏。道光十二年,當“鹽改”尚未獲得皇帝認可的時候,商業嗅覺靈敏的黃至筠,通過四處打探,首先得到“鹽改”的可靠信息。他設局特地派人往各地收購鹽引,并放風說,鹽引很快要暴漲。各色鹽商聞風而動,紛紛跟著黃至筠購買鹽引。幾天之后,“鹽改”實施,鹽引價格一落千丈,而此時黃鹽總數十萬鹽引已暗渡陳倉,幾近廢紙的鹽引,在黃總商手里變成了白花花的銀子。
雖然,最后一搏黃至筠有嫁禍于人之嫌,但自己卻躲過一劫,還發了一筆橫財,顯現了其保自身的“奸商”本質。黃至筠以其在“鹽政改制”前賺了最后一筆銀子,實現了其營鹽四十多年的“落日的輝煌”。
據史書載,黃至筠其實是個個性復雜的人。他是商人,卻有儒風;他顯得大智若愚,卻很有謀略;他深得商家擁護,卻又專斷獨行;大難臨頭,卻又獨善其身。最后一點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硬道理”,一個人連自己都保不了,何以立世?
以至于“鹽引風潮”過后,黃至筠仍“不負眾望,照常坐著轎子出入兩淮鹽運使衙門,出謀獻策,當機立斷,將揚州鹽界的局面又維持了一段時間”。
生活中的黃至筠,也是個個性豐滿的人物。
黃至筠,性喜竹,個園中光竹的品種就達60種之多,舉凡龜甲竹、斑竹、金鑲玉竹、玉鑲金竹、慈孝竹、佛肚竹、方竹、辣韭竹、高節竹、紫竹、黃皮剛竹、小琴絲竹、毛花竹、金明竹等。他連自己的名字,起得也與竹有關。筠,竹皮,竹子也。主人愛竹,無非是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寓心于物,表達“本固”、“虛心”、“體直而節貞”之意。而個園中的石,更是值得一說。黃山石、太湖石、宣石、烏峰石……揚州本地不產名石,“物以稀為貴”,而作為鹽商則有從各地運石之利。鹽運往各地,回來是空船,載石而歸也合情理。“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竹文化的內涵,有儒家文化精髓;而石,則代表著硬氣,代表著堅毅和果敢。這同樣也是園主人個性的寫照。
飲食文化在黃至筠身上,則變成了傳奇。清朝,揚州鹽商對生活頗為講究,對美味的追逐常常達到極致。黃至筠也是如此。史料上記載黃鹽總每天的早餐是:燕窩,參湯,外加雞蛋兩只。而其子黃小園秉性好客,交友甚廣,家中常備十幾種點心和十幾種粥,在早晨招待留宿家中的客人。
在揚州,聽說過兩則關于黃至筠奢華生活的小故事。
一則說的是“一兩紋銀一只蛋”的故事。有一天,黃至筠得閑,隨手翻閱賬簿,看到“卵二枚”下面注著“每枚紋銀一兩”。這在當時屬天價蛋,他以為是廚子從中做手腳得好處,但廚子卻十分鎮靜,說:“我每天送來的雞蛋,不是市面上的雞蛋能比的,每個一兩銀子的價錢,還是比較合理的,主人要是不相信,就重新找一個人來吧,請你好好品嘗比較一下。”說完,他就辭職不干了。黃至筠重選了一個人來代替他,雞蛋的價格是下來了,可是味道卻大不如從前。一連換了好幾個廚子,都是這樣。最后,他只得又請回原來的廚子,于是味如當初。黃至筠疑惑地問廚子何故?廚子說:“我的家里養了上百只母雞,每天都用人參、白術、紅棗等研磨成粉末,加入飼料中,所以才有這樣的美味的,你差個人到我家里看看,就知道了。”黃至筠派人去看,果然如他所說。一分價錢一分貨。黃鹽總從此不提換廚子的事了。
另一則說的是“擔挑肉燉黃山筍”。黃至筠愛竹成性,更喜歡吃竹筍煨肉。而且最愛吃黃山筍,還要趁著剛挖“黃泥拱筍”做好吃。但黃山離揚州路途少說也有七八百里遠,如何能夠吃到新鮮出土的鮮筍子呢?這在常人看來簡直就是異想天開,可對富可敵國的大鹽商來說,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根據黃鹽總的心思,早有人專門為他設計了一種可以移動的火爐,在黃山采到竹筍后立刻洗凈切好,和肉一起放到鍋里燜上。然后讓腳夫挑著火爐接力向揚州趕,晝夜兼程最快也要好幾天,等人到了揚州,滿堂飄香的竹筍和肉也煨熟了。當然,民間故事多添油加醋,雖不足信,但一定程度上也印證了黃至筠對極致生活的追求。
至此,歷史深處一個鹽商的背影清晰可見。
我的腦子里又出現了沈萬三的名字。
揚州與蘇州相近,蘇州的沈萬三,這位祖籍同為浙江的黃至筠上輩人,為明初巨商。沈萬三后來私產積累到富可敵國,但他不是考慮民生,救濟勞苦大眾,而是春風得意,欲望膨脹,越俎代庖地做了本應朝廷做的事,如幫朱元璋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不僅比朝廷修建的質量好速度也快,這就招致嫉妒。事畢,他又自我感覺良好,想大出風頭出資百萬兩黃金,代替皇帝犒勞軍隊。這在朱皇帝看來,已經觸及他的底線,掃了皇上和朝廷的顏面,暴戾的朱皇帝遂大怒:“匹夫敢犒勞天子的軍隊,絕對的亂民,該殺。”沈萬三因此被抄了家,還差點丟了性命,人財兩空的他終被發配邊疆,客死他鄉。對發生在大江兩邊記憶猶新的事,聰明機敏的黃至筠不可謂不知。他以史為鑒,“簡單、低調”成為他的人生座右銘,沈萬三是深刻的活教材,以至于他花巨資改造個園享受生活,不惜投入重金聘名師培育后代,在環境幽雅子孫滿堂中盡享天倫之樂,乃得善終。
黃至筠,歷史深處一個鹽商的背影似乎更為清晰。
再聯想到個園名稱的真實寓意,似乎也可昭然了。
個園之名雖源于月光下竹葉像“個”字,但一枝竹葉像個字,兩枝竹葉就是個個了,三枝竹葉則成眾了。而黃鹽總避繁就簡,避多挑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肯定有他的用意。這就是做人要“簡單、低調”。哪怕其實不簡單,也以“簡單”昭示,此乃謀略,或自我保護。為官為商乃至為民,歷朝歷代,都是一個道理。
一個鹽商的背影,在詭譎的歷史煙云里,顯得悠長而又耐人尋味……
責任編輯 賈秀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