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些俗務,便多了些思考。近些日子,偶然聽到了著名搖滾歌手汪峰的新歌《存在》,心底存在的疑問被再度強烈地激起。
汪峰在歌中唱到:“誰知道我們該去向何處。誰明白生命已變為何物,是否找個借口繼續茍活,或是展翅高飛保持憤怒……我該如何存在?”高亢、蒼勁的歌聲直指我們的心靈深處。引起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參加工作以來,聽到身邊很多人喊過:“迷茫”、“糾結”、“寂寞”、“孤獨”、“無聊”……這其中,也包括我。說不清為什么,走上工作崗位后,在日日繁瑣的生活中,越來越感覺心靈的缺失,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但這種情緒一直埋在心底。直到近日偶然聽了復旦女教師陳果講授關于情商的課。
陳果在她的課中講到:“圓融是孤獨者的一種心態。沒有缺失的遺憾。真正的長者一定是圓融的,同時也是孤獨的。”從她的講課中,我明白,原來我們感到“孤獨”、“迷茫”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還有缺失,還有遺憾。
究竟什么是“圓融”,如何才能做到“圓融”呢?
體味陳果的講課,我認為,她所講的“圓融”,是擁有一份自己能夠抓得住、能用來享受孤獨的東西。實現“圓融”的唯一辦法,就是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找到那個能讓自己安享孤獨的東西——一份能讓自己精神愉悅的事業,一份能讓自己心靈平靜的友情,抑或別的東西。
想到這里,我不禁暗暗嘆了一口氣,在心里默默念到:“哦,原來是這樣!”
我想起了耳邊常常響起的長者們的忠告:“閑暇的時候多看看書”:“路要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走,不能浮躁”;“做好準備,隨時迎接機會的降臨”……
這些忠告的表述不一樣,但初衷都一樣。他們都在告訴我們怎樣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讓人生少些缺失和遺憾,讓人生慢慢變得圓融。
人生的路還很漫長,也許我還會在漫長的旅途中感受到來自靈魂深處的孤獨和迷茫,但已不再感到恐懼。因為我相信那句話:偉大的人都是精神的孤獨者。能夠享受孤獨的人,是幸福的!
我要讓自己在追求“圓融”的路上,學會面對孤獨,享受孤獨。在孤獨的歷練中,讓自己的生命由狹隘變得寬廣,由銳利變得厚重,由缺失變得圓融……
責任編輯: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