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后,明子一家洗腳。
一只大的塑料盆里,三雙腳在泡著。有時就少不了爭論,為孩子的腳究竟像爸爸明子的,還是像媽媽的。孩子也樂得湊熱鬧,一會兒將腳和爸爸的放在一起,一會兒和他媽媽的放在一起,真奇怪,有時看上去特像明子的,有時又像他媽媽的,孩子說他的腳是自己長的,誰的都不愿意像。
腳泡得差不多了,才突然想起拖鞋沒有事先找好。孩子將腳晾放在盆沿上,一副天塌下來都不管不顧的模樣。
如果拖鞋就在近處,那么明子就會一只腳在盆里一只腳在盆外,一陣噼里啪啦、慌里慌張后就能搞定。如果東一只西一只,甚至“神龍見首不見尾”,就是明子和妻子石頭剪子布來解決這個矛盾了。
三雙拖鞋找來了,穿法就五花八門了。孩子穿明子的,妻子穿她自己的,剩下的明子穿;孩子穿他自己的,妻子穿明子的,剩下的明子穿;有時,明子眼疾手快,穿他自己的,讓他的腳“適得其所”。
最有創意的穿法在夜里。六只拖鞋,散亂地放在一起。大家起夜時,惺忪中亂穿一氣,顧不上大小,談不上左右,管不了前后,上鋪的時候將拖鞋亂踢一陣,倒頭便睡;明子常常虛著腳掌、浮著腳趾,腳后跟在地板上咚咚咚地響過一陣。夜色深深,藏起了這種秩序之外的家庭生活。
黎明來臨,孩子要上學,妻子要起早,匆忙慌亂中,拖鞋又是“張冠李戴”了一回。
明子得以偷懶貪睡了一會兒,醒過來,發現鋪面前一只拖鞋也沒有,大喊一聲:“我的拖鞋——”
這一喊,竟將這多種穿法帶來的各種幸福傳得很遠很遠。
(摘自《廣州日報》)(責編 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