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在北京過春節,依著興趣遍訪名人故跡。因住在廣渠門,距離最近的一處便是袁崇煥祠。
袁崇煥(1584~1630),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人,后移居廣西藤縣,萬歷四十七年(1619)上京會試中進士,初授福建邵武知縣。天啟元年(1621)初被召進京朝觀,時值努爾哈赤虎視中原,邊關吃緊,袁崇煥胸懷壯志,主動請纓,投筆從戎,赴邊關戰場,先后任關外監軍、兵備副使等職。天啟六年(1626),后金西渡遼河,袁崇煥率部擊退金軍,獲寧遠、寧錦大捷,此后又屢建戰功,名聲大震,后金聞之喪膽。崇禎皇帝登基后,袁崇煥因戰功卓著,才略過人,被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督御史、薊遼督師。崇禎二年(1629),后金大軍征明,繞開袁崇煥山海關防線直取京都。袁崇煥聞訊,急率9000騎兵星夜馳援京師,在廣渠門與金兵激戰,大獲全勝。不料,此戰過后,昏庸的皇帝卻中反間計,竟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功臣袁崇煥逮捕下獄。崇禎三年(1630),為保衛京都立下奇功的民族英雄袁崇煥含冤被磔刑處死于西市口。磔刑是古代一種極其殘忍的酷刑,尸體被割裂,所謂“千刀萬刮,碎尸萬段”,可想其情景是何等慘烈!
袁崇煥蒙冤慘死,天地皆哀,其部下懷一腔忠義,冒死“夜盜督軍尸”,秘密葬于廣渠門,并隱姓埋名為將軍守墓,400年持之以恒,世代相傳,至今已傳17代。今天,我們面對歷史,遙想漫長滄桑歲月,一個家族竟能延續17代人矢志不渝地為英烈守墓,其忠義之舉堪稱感天動地!
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袁崇煥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春節前兩天,我頂著呼嘯的寒風來到袁崇煥祠。果然,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院被圍在一片林立的樓群中間,這座青灰色的古老小院隱在此間,看上去很不協調。難得的是,在這座小院的周圍,繞著圍墻四周保留著一片未被水泥板覆蓋的土地,而且自然地高低起伏,呈小小的土丘狀,其間栽種了一些松竹樹木,在高聳的樓群圍困之中,顯得格外古樸典雅。
不巧的是,因春節放假,大門已經關閉。我在大門外佇立良久,只見院門上方刻著六個大字:“袁崇煥墓和祠”。大門兩側的對聯是:“自懷長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壯山河。”
袁崇煥祠建于清代中期。袁崇煥屈死152年后的乾隆四十七年(1782),千古奇冤終得以昭雪,真相始大白于天下,朝廷頒詔在埋葬袁崇煥處為他建祠。廣渠門正是當年袁崇煥馳援京師、大敗金兵的地方,這里正該是將軍安息之地。
我拜謁袁崇煥祠未能如愿,心中難以放下,第二天再次拜謁,恰巧祠堂大門未鎖,兩扇門虛掩著,我上前輕輕一推,一扇門隨之而開。我欣喜地邁過門檻,走進院里。這時從旁邊側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女性,看上去很是和善,我說明了來意,懇請進去看看,她當即含笑應允。
袁崇煥祠坐西面東,院子不大,院內主體建筑是一座青磚青瓦的祠堂,門楣上方高懸扁額“大明英烈袁崇煥祠”。前邊有一排磚房,應是管護人員的住處。我懷著崇敬之心步入祠堂,迎面是懸掛著的英烈的遺像,上書“袁督師崇煥公像”,但見袁崇煥手捧兵書泰然端坐,神態自若,栩栩如生。督師遺像兩邊的對聯是:“杖策必因圖雪恥,橫戈原示為封侯。”
祠內兩側擺放著十余幅介紹袁崇煥生平事跡的圖片,墻壁上嵌有李濟深撰《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碑》石刻。祠后為墓,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撫吳榮光題寫的“有明袁大將軍墓”石碑。
另距袁崇煥祠不遠處的龍潭湖畔,還有張伯禎于1917年修建的袁崇煥廟,也是坐西朝東,廟堂內有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撰書石刻及門聯多副。
我在袁崇煥祠內徘徊許久,默對著民族英雄的忠魂遺骨,遙想當年的金戈鐵馬,心中感慨萬端。
這個冬天,北京的天氣很冷。我走出袁崇煥祠時,天空飄起了雪花。我穿過那片樓群,忍不住頻頻回頭,視線里仿佛清晰地映照出袁崇煥就義時的慘烈場景和他那忠勇部下17代傳人400年來所走過深深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