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跨南北,又處于長江和黃河兩大文明發源地之間,境內有長江橫貫西南部和四川盆地,橫斷山脈縱貫西部地區,自古就是各民族東西和南北遷徙的重要通道。因此,四川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是我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之一,素有“民族走廊”之稱。自有史記載以來,有數十個民族先后在這里活動、繁衍和相互融合。目前除漢族外,境內仍分布有彝、藏、土家、苗、羌、回、蒙古、僳僳、滿、納西、布依、白、傣、壯等14個少數民族,共有人口460多萬。約占全省人口3.7%的少數民族地區主要分布于西部高原山地和南部邊緣山地,其中以彝族、藏族、羌族等最具有代表性。
走人戶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肉、 點心、酒等禮物,穿上平時舍不得穿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款待。
春倌說春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后。舊時的春倌頭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現在的春倌,裝束與普通人一樣,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們跋山涉水,走鄉串戶,每到一地,便編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說唱完畢,將一張紅紙印制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后,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拜把子
舊時漢族社會交際習俗,又稱結盟、結拜、換帖等。流行于四川各地?;诠餐娴膫€人或集團,以磕頭換帖、同飲血酒、對天盟誓的方式結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來約束和維護共同的利益關系。
送節禮
漢族交際習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間凡遇春節、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日,嫁出去的女兒會攜女婿,分家另過的兒子會攜媳婦,帶上禮物回家拜望父母。親朋好友之間也在互相拜節送禮。該習俗現仍流行,只是所送禮物隨時代發展已有變化。
辦出師酒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技師學藝滿三年后,如果所學技術已過關,征得師傅同意,便可“出師”。屆時,徒弟要大辦“出師酒”, 請行內有名氣的人來參加,祭祀行業祖師神,酬謝師傅的教藝之恩。徒弟給師傅叩頭,送給師傅衣、帽、鞋、襪;師傅退還投師文約,對徒弟說祝愿的話。按規矩,無錢謝師、未辦出師酒的,不能算出師。
蒙格
彝族社會習俗,為家支作出重大決定的會議。一般一年召開一次,如無重大事件發生,可幾年召開一次。有傳統的會址,開會多選在家閑時的虎月和兔月。 生活中一但發生人命糾紛等事件,受害者家屬便帶上一壇酒到本支系中信得過的德谷(有威望的人)家中陳述情況和要求。這個德谷又帶上酒到其他德谷那里陳述,表明自己的看法。最后,由家支中最有影響的德谷們互相協商,決定是否召開家支大會。屆時,全體家支成員,不分男女老少、貴賤賢愚,一律帶上干糧,自行趕到集會地點。每個支系由德谷帶領坐在一起,支系之間留出一條通道,以便人員進出,也便于區分。按習慣,會議由家支中最有威信的德谷或頭人主持。他講完主要議程后,所有成員都可以發表意見。接著,各支系分組計論,然后各支系德谷集中起來開小會,統一意見。最后,主持人公布會議作出決定,宣布會議結束。蒙格人出的決定,家支成員有執行的義務。
牽牲見客
彝族交際習俗。彝族待客,根據客人在社會上的地位而分別宰殺不同的牲口:貴客殺牛,次者殺豬、羊,一般客人殺雞。不管宰殺什么牲口, 都一定要等客人進門后,將牲口牽至客人面前讓客人看過然后才宰殺, 以表明牲口絕非死物或偷來的。
俄加
彝語音譯,意為分家儀式。同一男性祖先的血緣紐帶組成的若干房, 經過十代左右的繁衍,可分衍成互相攀親的獨立血族團體,即家支。家支獨立時,需舉行此儀式。
相幫
彝族社會習俗。凡遇造房蓋屋、婚喪嫁娶等情況,親朋好友和左鄰右舍都樂于從人力物力上予以幫助、接濟,有的甚至不請自到,不計報酬。主人家一般只供飯食,不付工錢。
吉縮
彝族交際習俗。彝語音譯,意為回避。按傳統習慣,媳婦和公公、大伯及丈夫的叔叔、伯伯之間都要回避,以示互相尊重。凡需相互回避的人,平時坐、立、行走都要保持一定距離,不能面對面坐在一起,不能使用粗俗語言,身體各個部位不能有任何接觸,即使身上的披氈也不能挨擦著。雙方在路上相遇,媳婦應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對方走后再走。 如其中一方正忙著,沒有發現另一方正走來,另一方應遠遠繞開。實在繞不開時,應咳嗽一聲,以引起都對方注意,及時回避。媳婦不能當著應回避的人梳頭,如果在梳頭,突然發現對方走來,應趕緊用披氈把頭蒙住,否則就是失禮。
縮爾
彝族交際習俗。為彝語音譯,意為解除回避。如媳婦與需要回避的長輩沒能回避開被視為失禮。一旦失禮,須于當晚舉行此儀式解除回避。 屆時,媳婦要帶上酒到長輩家中,在至親好友的見證下,恭敬地給長輩敬一碗酒,聲明自己絕非有意失禮,以求得諒解和安撫。同時,當眾宣布解除回避,從此雙方可不再回避。
缺日
藏族社會習俗,又稱兇日。藏族人習慣以日分吉兇,每月一、三、十五等日為不祥之日,在歷書中將其列為兇日削去不列,故得此稱。每逢缺日,不婚嫁,不外出朝山拜佛,許多事情都不能做。
相見先問姓
苗族交際習俗。青年男女之間第一次見面,按規矩首先應問清對方的姓。若雙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稱,以禮相待,不能戲謔、對歌和跳舞;若不同姓,可以戲謔和唱歌跳舞。但如要考慮向對方求愛,可用言語、歌聲探情示愛。
打轉
苗族交社會俗。苗族男子喜歡佩刀。生下男孩后,父母和親友要準備 一塊與孩子體重相等的鐵埋于地下。以后,男孩的每年生日,將鐵挖起來鍛打一次。孩子長到16歲時,將此鐵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母系家庭
摩梭人社會習俗。流行于鹽源縣瀘灑湖畔。家庭以女性為中心組成,包括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親及其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及姨兄弟姐妹、姐妹 們的子女等,一般二至四代。男子在家里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親的兒子或舅舅的外甥。家長由年長或能干的婦女擔任,婦女在生產、生活中起支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