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是由子囊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其發生具有突發性、流行性和毀滅性的特點,常給水稻生產造成嚴重損失。稻瘟病在全國各水稻產區都有發生,尤以山區、丘陵地區發生重,水稻一般減產10%~20%,重的減產40%~50%,甚至顆粒無收。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屬桂北高寒山區,由于山高水冷霧重,種植水稻更易發生稻瘟病,屬廣西稻瘟病發生嚴重的稻作區。筆者通過分析稻瘟病大發生的原因,并結合當地生產實際,現提出其綜合防治措施。
一、病害大發生的原因
1. 大面積種植單一品種 品種種植單一化,使能夠侵染該品種的生理小種得以大量繁殖并不斷積累菌量,一旦環境條件適宜即大面積發病,直接導致該品種抗病性的喪失。
2. 環境條件適宜發病 適宜的環境條件是稻瘟病大發生的直接原因,其中受溫濕度、陰雨寡照的影響更大。在三江縣,每年一般有兩個發病高峰期,分別為6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8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這兩個時期正是水稻感病的敏感期,若遇到適宜的溫、濕、光條件,很快就會發病。
3. 栽培管理不當 栽培管理上以施肥和灌水最為重要。偏施氮肥容易導致植株幼嫩或徒長,使得植株抗病能力減弱,病菌易侵入。同時,過量偏施氮肥可能導致水稻個體和群體失衡、郁閉,為病菌發生和繁殖營造適宜環境。播種量過多或栽插過密,稻株組織柔嫩,抗性下降,加之通風透光差,濕度大,有利于病菌的侵染、繁殖和蔓延。而水稻不同的播栽期與發病也有關系,如播種移栽期推遲,使分蘗盛期和抽穗期恰好遇上陰雨天氣,就會引起稻瘟病的嚴重發生。此外,由于長期連續使用某種殺菌劑,也會造成藥效降低,使病害蔓延。
二、綜合防治措施
1. 推廣種植抗病品種 根據當地稻瘟病流行特點,選擇適宜水稻品種,避免主栽品種單一化。鑒于目前水稻沒有免疫品種和病菌生理小種的不斷變化,病害流行區種植單個水稻品種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3年左右為宜。目前,在三江縣,兩優6326、Y兩優3218、瀘優1256、兩優1193、揚兩優6號、Q優6號、中浙優1號和Y兩優1號以及宜香系列雜交稻組合已高感稻瘟病,而比較抗稻瘟病的雜交稻組合有中浙優8號、Y兩優302和天優3301等。
2. 實行健身栽培 培育壯秧,適當稀插,避免過多、過遲施用氮肥,增加有機肥及磷、鉀、硅肥用量,合理灌水和曬田,這些措施都能增強植株抗病力,減輕和控制稻瘟病的發生和為害。特別是增施硅肥能促進稻苗發育,抑制稻瘟病發生,對葉瘟的防治效果尤其好。
3. 利用生物多樣性防病 稻田生態系統中,水稻品種,稻田病蟲草害及相關天敵,稻田水生生物群落,以及人工放養的鴨、魚、萍等物種能夠共同構成自然生態和人為干預相結合的復合生態系統。據研究,相對于水稻常規種植,稻魚共作生態模式可以使水稻葉瘟病情指數平均下降5.57%,穗頸瘟病情指數下降6.08%。而選擇抗性遺傳背景差異大和株高差異較大的品種組合,以1行優質稻(糯稻)、5行主栽稻混合間栽,能起到控病增產的作用。
4. 抓住關鍵時期施藥防治 感病品種在抽穗期間若生長較嫩綠,且遇陰天多雨或露多霧濃天氣,葉瘟發生重,要選用高效低毒的藥劑分別在破口期和齊穗期各防治1次,藥劑防治效果差的在灌漿期再防治1次;如葉瘟發生輕,禾苗生長較差,抽穗期氣候干燥,可以不防治,但如遇陰天多雨,也需于破口期和齊穗期各防治1次。若噴藥期間遇到陰雨天,可在藥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洗衣粉等表面活性劑(增效劑)來提高藥液的滲透力和附著力,只要噴藥后藥液干燥,即使雨淋,仍可收到較好的防治效果。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在水稻開花期間施藥,以免產生藥害,影響結實。個別年份葉瘟發生輕,抽穗初期穗瘟病發生很少,但到了灌漿乳熟期發病加重。遇到這一情況時,要根據水稻生長發育情況和天氣預報,從齊穗期開始隔5~7天噴1次藥,連噴2~3次。
①保護性藥劑:20%三環唑(克瘟靈)可濕性粉劑,在病菌侵染之前施用,畝用100克對水45~60千克均勻噴霧;硫磺·三環唑懸浮劑,畝用100~150毫升對水45~60千克,防治稻葉瘟在初發病時噴藥,防治穗頸瘟在水稻破口期和齊穗期噴藥,連噴兩次防效可達90%以上。
②治療性藥劑:40%稻瘟靈(富士一號)乳劑,在發病前施用,畝用100毫升對水45~60千克均勻噴霧;8%噻菌靈顆粒劑,畝用量2千克,直接撒施于田水中(水深1厘米左右)即可,防治葉瘟在病害初發生前7~10天施用,防治穗瘟在抽穗前3~4周施用,此藥在低溫條件下也能被稻根吸收,正常發揮作用;25%咪鮮胺(使百克)乳油,可防治稻瘟病,兼治葉鞘腐敗病、稻稈腐菌核病,畝用100毫升對水45~60千克均勻噴霧。
③兼具保護性和治療性的藥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畝用75~100克對水45~60千克均勻噴霧;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畝用100克對水45~60千克均勻噴霧;21.2%加收熱比可濕性粉劑(熱必斯與春雷霉素的復配劑),防病效果在95%以上,是目前防治稻瘟病的首選藥劑,畝用75~100克對水45~60千克,防治稻葉瘟在初發病時開始噴藥,連噴2次,每次間隔5~7天,防治穗頸瘟在水稻破口期與齊穗期各噴藥1次。
④種子處理劑:三氯異氰尿酸(簡稱TCCA)。使用方法:將稻種先用清水預浸12~18小時,再用三氯異氰尿酸10克對水3千克浸種1晝夜,然后用清水洗凈,催芽播種。若水稻育秧期發生稻瘟病,也可噴700倍藥液予以防治。
⑤農用抗生素:2%春雷霉素液,在發病初期和已發病的田塊施用效果良好,常用噴霧濃度為40~50毫克/千克。
(作者聯系地址: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郵編:54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