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創業路
江蘇省贛榆縣的顧紹發18歲步入軍營,退伍后進工廠工作,22歲時因工傷事故截肢,生活陷入了困境。短暫的消沉之后,倔犟的顧紹發又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
1985年,顧紹發在報刊上獲得養狐能致富的信息后,向親朋好友借款4500元,買回一對藍狐進行人工飼養。萬事開頭難,一向細心能干的顧紹發,不怕吃苦受累,在養殖藍狐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人們難以想象的困難。
周圍的鄰居聽說顧紹發要養狐貍,都勸他說:我們這里從古至今沒有聽說有人養狐貍的,狐貍是會變化人形的精靈,千萬養不得。還有些人譏笑他:干什么不好,偏要養狐貍,得罪狐大仙要倒霉的,等著瞧吧!對好心人的勸說,他耐心解釋,對有些人的嘲諷,他一笑了之。
為了學習養狐技術,顧紹發買回了《毛皮動物疾病學》、《毛皮動物飼養法》等多種專業科技書籍,一邊學習一邊實踐,并經常到外地養狐者家中學習他們養狐的經驗,還拜吉林省農業大學樸厚坤教授為師。通過拜師學藝,他掌握了養狐的基礎知識,也增強了養好狐貍的信心。為了掌握養狐的第一手資料,他平時仔細觀察狐貍各個生長期的生活習性,堅持寫日記、積累資料,適時調劑飼料配方,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摸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養狐方法,養殖獲得初步成功。
致富惠鄉鄰
為了達到人工養狐高產高效的目的,1998年,顧紹發從外地購進芬蘭原種公狐對自己養殖的本地產母狐進行品種改良,通過改良,母狐所產的小狐個體明顯大于沒改良的本地產狐,小狐的毛皮質量也比本地產狐高很多。由于顧紹發注重用良種狐占領市場,出售的種狐全防疫、無病殘,并免費為養狐戶提供技術資料,幫助養狐戶進行配種、防治疾病、銷售種狐與回收皮張,切實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在養狐戶中有很高的知名度。
顧紹發養狐致富后,沒有忘記曾經給予自己幫助的鄉親們,為了回報社會,他先后拿出20多萬元資金,資助需要幫助的鄉親們。從1996年開始,他還結合自己的養狐實踐撰寫科技論文,把養狐技術傳授給想養狐致富而無門路的人們。他先后在《毛皮動物飼養》、《中國畜牧獸醫報》、《經濟動物學報》、《中國農業標準》等國家級報刊上發表論文81篇。幾年來,他還向全國各地養殖戶贈書400余冊,無償提供各種藥物價值2000多元,并且每年都為全縣毛皮動物養殖戶舉辦一次養殖技術與毛皮市場信息培訓班,向養殖戶傳授最新的養殖技術和提供有關養殖信息,帶動農民走養狐致富的道路。顧紹發的養狐事跡在中央電視臺“金土地”欄目中多次播放,《人民日報》、《農民日報》、《新華日報》也都作過專題報道。1997年,經縣科技局批準,顧紹發投資18萬元成立了贛榆縣毛皮動物研究所,藍狐、白狐、烏蘇里貉、白貉、銀黑狐等各種毛皮動物常年存欄600只以上。
執著的人生追求
顧紹發不滿足于已取得的成績,在養狐道路上不斷探索、銳意創新。2007年至2009年,他撰寫出版了16萬字的《北極狐四季養殖新技術》、18萬字的《烏蘇里貉四季養殖新技術》,20萬字的《水貂四季養殖新技術》初稿也已完成。顧紹發先后被贛榆縣委、縣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設十佳先進個人”榮譽稱號,被中國農學會特產學會授予全國特種經濟動物養殖業“功臣獎”獎章和榮譽證書,被全國特產經濟開發中心授予“全國特種養殖業先進工作者”,被江蘇省殘聯授予“江蘇省十佳殘疾人養殖能手”。贛榆縣毛皮動物研究所也被中國農學會專家評審組確定為全國特種經濟動物養殖業示范場,李懷志會長親筆為顧紹發題寫了“身殘志堅勤奮斗,刻苦鉆研創新篇”……
面對取得的成績和獲得的榮譽,顧紹發坦然地說:“人生苦短要努力,走出逆境靠自己。這是我的座右銘。想成就一番事業是很多人的夢想,而對于一個殘疾人來說,要想有所作為,必然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
(作者聯系地址:江蘇省贛榆縣贛馬鎮大高巔養狐場 郵編:2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