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市場千變萬化,讓人難以把握。比如2011年的農副產品市場,對很多菜農而言,不能不說是一個“嚴冬”,許多地方像萵苣、黃瓜、西瓜等農產品都成了爛手貨,賣不出去,損失慘重。那么,廣大農民怎樣才能走好市場農業這條路呢?筆者分析各方面的情況,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一是忌一哄而起,要熱中有冷。自從十幾年前山東壽光利用塑料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聞名全國以后,各地都搞起了塑料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規模一年比一年大。有些地方把原本好好的種糧田都用來搞成大棚種蔬菜了,有的地方政府強迫農民種蔬菜,結果可想而知。開始的時候因為物以稀為貴,一些菜農獲得了很好的收益,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搞大棚種蔬菜的效益越來越低,以致出現了2011年春天菜農揮淚拋售蔬菜的情景。
二是忌一成不變,要隨時調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種植業、養殖業既然會受到市場的沖擊,其他產業也不可能一成不變,有興起就有衰落。所以,我們應該把眼光放長遠些,既要考慮眼前的利益,又要緊盯市場,預測未來的發展方向。比如栽種蘋果,20多年前農村市場上還沒有紅富士這個品種的時候,人們都吃老品種的蘋果,不僅沒有新鮮感,有時還覺得無味。當紅富士在市場上一出現,馬上就受到消費者青睞,盡管它價格稍貴,人們依然把它當做首選的水果購買。當然,率先引種紅富士蘋果的果農肯定會獲得高效益。
三是忌一哄而散,要把根留住。上世紀中期絲綢走俏,栽桑養蠶成了許多農民發家致富的好門路,可是以后國際市場行情發生變化,絲綢行業虧損,許多蠶農開始毀桑。而有的蠶農在桑園里搞立體種植,既保住了桑樹,又獲得了種植效益,當絲綢市場復蘇時,沒有毀桑的農民重操舊業,賺了不少錢。當初毀桑的農民后悔不已,又從桑苗培育開始,培育桑苗不僅成本高,而且生長期也長,收益自然不能跟當初沒有毀桑的農民相比。
四是忌一盤散沙,要形成規模。有一個蔬菜經銷商聽說某地有大棚蔬菜,不遠千里開著大卡車去收購。可是,當他到達目的地一看,大棚雖然搞了不少,但種植的蔬菜品種繁多,最后只收購到了千把斤萵苣、韭菜、茄子什么的。原來,當地人以為蔬菜的品種越多越能吸引人的眼球,哪知由于品種雜亂,沒有形成某個品種的規模優勢,反而失去了市場競爭力。
五是忌一勞永逸,要重視品牌。事實證明,有品牌的農副產品跟沒有品牌的農副產品相比,在市場上占很大優勢。響亮的牌子自然能吸引更多的客戶,不過,品牌沒有終身制,更重要的是要鞏固和提高名牌產品的內在質量。比如,某地原本是有名的柑橘產地,生產的柑橘曾經是市場上供不應求的搶手貨,但后來有些種柑橘的農民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改變種植方式,用化肥代替有機肥,加大栽植密度,導致水肥、采光條件惡化,柑橘質量下降,既不好看又不好吃,最后難以銷售,橘農的收入銳減。
總而言之,市場在不停地變化,每個農民要想在滾滾涌動的市場上站住腳,只有不斷提高市場意識,多學習市場經濟知識,增強適應市場的能力,才能穩賺不賠,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作者聯系地址:江蘇省射陽縣阜余鎮六份居委會六組158號 郵編:224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