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塘水質容易變壞,進而誘發多種疾病,不利于魚、蝦快速生長,因此,我們應注意抓好水質調節工作,做到無公害養殖。現介紹幾種魚塘水質的調節方法,供參考。
一、注水、攪底
1. 適時加注新水。經常向魚塘加注新水,這是改良池塘水體環境,保持良好水質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加注新水不但可以增加溶氧和有機物,補充水中微量元素,同時可以沖淡有機物和動物代謝的有毒物質的累積濃度,減緩池水老化的速度。通常每隔10天注水1次,每次使池水水位升高15~20厘米。具體的注水時間和注水量,可以根據池水肥度、魚的吃食情況和魚塘水位等靈活掌握。
2. 定期攪動底泥。可選擇晴天的中午先對半個塘的底泥進行攪動,隔天再攪動另一半。這樣讓魚塘上層的高溫、富氧水與底層的低溫、貧氧水得以交換,可使底層水域的環境得到改善。同時,又可以使池底泛起的有機物加快氧化分解,從而提高水體中有效養分的含量。這對促進餌料生物的繁衍、防止池水老化有明顯效果。一般情況下,15天左右攪動1次,可以下塘用腳或用長柄耙子攪動魚池底泥,也可以用在岸上拉鐵鏈的方法拖動底泥。攪動塘泥最好在沒有風的晴天進行,以避免缺氧泛池事故的發生。
二、機械調節
1. 增氧機。增氧機是一種最常見的水質改良機械,其中以葉輪式的效果最好。每畝水面按0.3~0.6千瓦的功率配備。開機增氧可使池水形成對流,增加水中溶氧和促使有毒物質的分解與逸出。增氧機可在晴天中午開,陰天清晨開,陰雨連綿天氣半夜開。每次開機時間為1~4小時。
2. 潛水泵。在魚塘的一端(最好在池中央)安裝潛水泵。用支架使潛水泵膠管立起,管口放上一個搪瓷碗。注意管口和搪瓷碗之間要留出空來,以使潛水泵抽吸上來的水通過環形縫隙噴向空中,達到增氧、曝氣的目的。
三、化學調節
1. 生石灰。潑灑生石灰水可直接調高池水的pH值,增大水的硬度,破壞池水和底泥的膠體結構,使其釋放出氮、磷、鉀等營養鹽類,形成有利于高產的池塘生態環境。同時,對防治魚病也有很明顯的作用。通常每隔20天左右潑灑1次,每次每畝(以水深1米計)可用生石灰15千克,化漿后全池潑灑。注意生石灰不能在陰天使用,因為生石灰使用時需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而且潑灑生石灰水的時間一定要與漁藥使用的時間錯開。
2. 增氧劑。向魚塘里投放某些化學物質,使其在水中分解或與水發生反應時生成大量氧氣,從而達到改良水質的作用。常用的增氧劑有過氧化鈣(又名魚浮靈、增氧粉、粒粒氧等)、過氧化鋇、過氧化氫(雙氧水)、過二碳酸鉀等。過氧化鈣和過氧化鋇撒入水中后可以緩慢地釋放出氧氣,能長時間保持池水中有較高的溶解氧,實用價值較大。過氧化氫是氧化劑,使用時必須掌握好適宜的濃度,否則對水生生物有明顯的毒害作用,一般多用于現場急救。過二碳酸鉀、過二硫酸銨、過二硫酸鈉等也有顯著的增氧作用。
四、種植水生植物
在魚池中適當移植一些浮萍、水葫蘆等,既可改良水質,為魚類提供一個良好的棲息場所,又可為草食性魚類提供優質青飼料。移植這些水生植物,可先在池塘里用竹竿或木桿圈圍一塊水面,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3,然后將浮萍、水葫蘆移植其中。
五、施用生物制劑
在養殖過程中使用生物制劑,可以起到改良水體環境、促進魚類生長、改良水產品品質的作用。水產養殖常用的生物制劑有光合細菌、EM菌、枯草芽孢桿菌、塘毒凈等。定期潑灑生物制劑,可使水質達到“肥、活、嫩、爽”,并能預防細菌性疾病,提高魚的攝食能力和免疫功能。如塘毒凈不但可以去除水中氨氮、硫化氫、沼氣等有毒氣體,同時可調節pH值,抑制有害細菌繁殖,消除氯制劑、硫酸銅等殘留物對魚體的毒害。生物制劑以其無毒無害的特點,在無公害水產養殖中發揮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
(作者聯系地址:山東省博興縣水產局 郵編:25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