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辟肥源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和廣泛合理施用化肥,是實現農作物高產穩產的一項重要措施。但是,多年來農村興起的“化學氮肥熱”越來越火,不論種何種作物,只顧大量使用化肥,尤其是化學氮肥,1畝田施上尿素50千克、碳酸氫銨100千克以上。殊不知,過量施用化學氮肥已嚴重污染環境,威脅著人類生存,這不是危言聳聽。
一、不合理施用化學氮肥的危害
其一,污染水源。有關資料表明,農田徑流帶入地表水體的氮占人類活動排入水體氮的51%,施用化學氮肥過量的地區這種氮流失比不施地區高3~10倍。化學氮肥施入土壤后都轉化為硝酸鹽,由于硝酸鹽的淋溶與遷移,一旦飲用水中硝酸鹽含量超過最大允許量,就會發生中毒現象。而且化學氮肥施用量越大,進入飲用水中的硝酸鹽積累越多,硝酸鹽變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又與胺類化合物反應生成亞硝胺類化合物,就具有明顯的致癌等危害,對人類威脅甚大。
其二,破壞臭氧層。施入土壤中的化學氮肥,除被植物吸收和淋失滲漏外,還有較大一部分氮在土壤嫌氣氧化氮條件下經過微生物反硝化脫氮作用,生成氧化二氮和氮氣釋放到大氣中,氧化二氮在大氣層中可以轉變為氧化氮,這類氣體具有催化作用,能加快臭氧的分裂速度,對臭氧的破壞能力特別強,使得大氣臭氧層變薄,導致紫外線加強,帶來的惡果是使蔬菜、果樹、水稻等綠色植物遭受危害,使人、畜的皮膚致癌、致畸、突變增多,使平流層的能量失去平衡,造成大面積頻繁的自然災害。
其三,形成有害的光化學煙霧。大量施用化學氮肥,氮的氧化物特別是二氧化氮大量增多,就會形成光化學煙霧。這種光化學煙霧,能使人和動物的呼吸系統疾病增多,并導致作物受害而減產。
其四,板結土壤。長期大量地施用化學氮肥特別是大量施用銨肥,銨離子進入土壤后在其硝化作用的過程中釋放出氫離子,使土壤逐漸酸化。土壤酸化不僅破壞土壤性質,而且促進土壤中一些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釋放遷移或毒性增強,使得微生物和有益動物如蚯蚓等土壤生物減少,同時還加速了一些土壤營養元素的流失,使得土壤板結現象嚴重。
二、控制氮污染和危害的措施
一是進行生物治理。化學氮肥的污染主要是由于水土流失引發的,對癥下藥的解決方法主要是植樹種草,即因地制宜把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業耕作技術措施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山、水、田(地)、林、草實行綜合治理,促進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方能有效地阻止水土流失,減少化學氮肥的地表徑流流失,以避免對地下水和飲用水的污染。
二是改善化學氮肥品種。在我國目前化學氮肥品種中,碳酸氫銨和氨水的施用量大,這些銨類肥料穩定性差,在常溫下離開包裝就很容易分解揮發,造成了大量的氮損失。因此,有的科學家提出應逐步將目前的氮肥品種由以銨肥為主轉到以尿素為主,由現在的單一品種轉到高質量、多品種、高濃度、高效性和多元化的發展方向上來,研制、開發和推廣新一代肥效高、低損失的化學氮肥,如大顆粒尿素高氮肥、氮磷鉀多元復合長效顆粒肥等。
三是大力提倡科學施肥。采用和推廣科學施肥方法是提高肥效、減少污染的一種重要手段。如:除氮、磷、鉀肥合理搭配施用外,氮肥應采用深施、條施、埋施、穴施、注施、與種子拌施或裹施等方法,結合翻地、中耕進行施肥,以減少化學氮肥流失;針對土壤、季節、氣候、農田灌溉和作物需氮的營養臨界期等多種相關因素及時施肥,準確投入,可以大大提高氮肥的有效性和利用率;施用包膜態或顆粒態的緩釋氮肥,采取在各種銨態氮肥中加入硝化抑制劑的辦法,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30%~100%,使得蔬菜中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含量降低50%~80%;發展和使用含氮量高、易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優質氮肥,配合施用含硼、錳、鉬、鋅、鐵、鎂、銅、鈷等的中、微量元素肥料和稀土元素肥料,使這些元素參加或增強作物體內氮素代謝,可以明顯提高作物對化學氮肥的利用率和增產效果;增施有機肥,促使無機氮肥很快轉化成有機氮,這樣既能起到促進土壤中的生物固氮活性、改良土壤結構的作用,還可調節土壤中磷、鉀養分平衡,達到無機促有機、有機無機結合、減少化學氮肥用量的綜合目的;大力推廣多種生物固氮技術和大力提倡應用測土施肥、針對性施肥、養分平衡施肥、肥效分析施肥等等。
第一作者簡介:曹滌環 沅江市農村辦副主任、高級農藝師,多次被評為省、市農技推廣先進個人。聯系地址:湖南省沅江市農村辦 郵編:4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