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走訪中發現,許多養殖戶把藥物預防當成主要的疾病防治措施,幾乎天天對雞群用藥。殊不知,這樣不僅達不到預想的防治效果,還加大了養殖成本。那么,如何提高養殖戶用藥的效果呢?
一、重視藥物配伍,科學合理用藥
每當畜禽患病時,一些養殖戶認為使用1種藥物治療效果差,常常同時使用幾種藥物,并且擅自加大用藥量。如在治療喉氣管炎時,在飼料中添加了治療喉氣管炎的中藥制劑,在飲水中還添加泰樂菌素、替米考星、病毒唑等。即使畜禽感染的是一般性的大腸桿菌病,不少養殖戶也喜歡同時使用兩種以上藥物。事實上,許多疾病單用一種藥物,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幾種藥物一起使用未必能提高療效,有時甚至還會降低療效。如磺胺類藥物與喹諾酮類藥物合用,其結果造成喹諾酮類藥物療效降低或失效,不僅起不到治療作用,而且提高了治療成本。臨床上常見的不合理配伍用藥很多,如慶大霉素與青霉素、5%碳酸氫鈉,鏈霉素與慶大霉素、卡那霉素,乳酶生與復方新諾明、磺胺脒,20%磺胺嘧啶鈉與青霉素鉀、維生素C注射液等。另外,藥物的治療劑量是經過多次臨床試驗、實踐得出的,用戶不能隨意更改劑量,尤其是限量的藥物,隨意加大劑量會導致畜禽中毒,甚至死亡。如卡那霉素、小蘇打等,不宜加大藥量。
二、原料藥難存難拌,盡量少用或不用
原料藥對儲藏條件要求極其嚴格,保存不當會發生氧化、結塊等而影響藥效。原料藥雖然成本低,但是使用時很難混合均勻,容易造成畜禽藥物中毒或達不到預期效果。有些原粉因為純度高,適口性差,拌料時畜禽不愿意采食。從藥物作用來看,成品復方藥物往往都是成熟的藥品組方,比較科學,對疾病的治療效果要比原粉藥好。
三、不依賴藥物預防,把好衛生消毒關
多數養殖戶喜歡使用抗生素和中成藥預防疾病,卻很少考慮使用微生態制劑和免疫增強劑來增強畜禽體質,提高其抗病能力。大量實踐證明,添加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復合酶、益生素等能改善畜禽胃腸道功能,疫苗保護劑和免疫增效劑可以保護疫苗和適當提高免疫抗體水平。
養殖場內和周圍環境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有很多種,但最后引起發病的不多,這主要取決于畜禽本身的抗病能力和感染后病原微生物增殖數量與產生的毒力大小。筆者參觀了很多養殖場,發現多數養殖戶重視疫苗接種和藥物保健,卻忽視衛生消毒。有些養殖場沒有建造消毒池,或即使建了消毒池也形同虛設,要么池內沒有消毒液,要么不經常更換消毒液;養殖場的工作人員和外來人員沒有經過消毒,就隨便進入場內。這樣衛生消毒不嚴,勢必會造成疫病發生。
四、注意投藥方式,確保使用效果
在給畜禽用藥(含疫苗)時,要根據畜禽和藥物的種類選擇合適的投藥方法,無論采用哪種投藥方式,都要注意藥物使用的效果和由此產生的毒副作用。選擇不同的給藥方式,要考慮到機體因素、藥物因素、病理因素和環境因素。如內服給藥,藥效易受胃腸道內容物的影響,給藥一般在飼喂前,而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應在飼喂后灌服;不耐酸堿和易被消化酶破壞的藥物不宜內服;全身感染注射用藥好,腸道感染口服用藥好;在家畜發生急性病或病情嚴重時,最好采用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的方式給藥,普通病則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給藥;家禽發病時,多選擇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藥物。
五、注意用藥時間,確保療程完整
藥物治療一定要達到有效藥物濃度和治療期,劑量要準確,療程要長。一般情況下,3~5天為一療程。在治療呼吸道疾病時,尤其是治療嚴重的呼吸道疾病,要盡量延長服藥時間,一般以5~7天為宜,有些疾病要連用兩個療程。但是在生產實踐中,有些技術人員治療畜禽疾病,常常只給藥1~2次,發現病情得到了控制,就立即停止用藥,其結果常引起疾病的復發或治療不徹底。另外,使用藥物還要注意時間上的選擇,如磺胺藥物不適宜在斷喙前后幾天內使用,以免影響血液的凝固;治療痛風等營養性疾病時,不僅要排查原因,用藥還要早,以幫助畜禽及時排出體內的尿酸鹽,防止畜禽的肝、腎受損嚴重,耽誤了病情;對于細菌性腹瀉,不適宜過早止瀉,防止因為止瀉而導致體內毒素無法排出,引起更嚴重的腹瀉。在預防呼吸道病時,不建議用藥預防,而是要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對球蟲病,除了要改善飼養管理條件外,還要在1周齡以后,適當用藥進行預防,藥物要經常更換,如交替使用地克珠利、馬杜霉素、磺胺類藥物等。
(作者聯系地址:江蘇省鹽城生物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郵編:22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