螻蛄,俗名土狗子、地狗等,食性極廣雜,幾乎可為害所有的旱生作物,尤以棉花、花生、林果幼苗、西(甜)瓜、玉米、高粱、麥類、蔬菜等受害重。螻蛄的成蟲、若蟲均會咬食幼苗的根系和嫩莖(枝)等,受害植株呈絲狀折斷,也可咬食花生等種子,造成大量死苗、缺蔸。近些年,由于耕作制度和環境條件的不斷變化,螻蛄發生趨重,應引起重視。
一、發生規律
在我國,為害廣泛的螻蛄主要有華北螻蛄和非洲螻蛄兩種,前者發生于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后者則發生于全國各地。
1. 華北螻蛄 一般3年完成1個世代,以成蟲和7齡以上若蟲在60~120厘米深的土壤中越冬,越冬時間為11月至下年3月上旬;在溫室中可常年活動和為害。當春季地溫上升到8℃以上時開始活動,在越冬處轉頭,沿隧道爬至地表,在地表拱成1個小土堆,用以排濕、透氣。6月上旬開始交配產卵,適宜產卵的溫度為22~27℃。卵產于13~33厘米深的鴨梨形土室中。1只雌蟲常在周圍建有2~3個卵室,卵室與隧道相連。雌蟲一般產卵30~460粒,卵期17~25天,溫度高時卵期短些,反之則長些。雄蟲交尾后出走,雌蟲產卵后在卵室內潛居,直至新孵若蟲發育到3齡后死去。成蟲壽命300~500天,長者達700多天。
初孵若蟲在卵室生長40~60天后出窩分散為害。春孵若蟲主要為害小麥、蔬菜和林果幼苗等的根部,9月份以后主要為害秋播小麥和蔬菜等,11月份若蟲多發育到7齡以上,開始深潛土中越冬。土壤含水量在23%~27%最適宜其活動;雨前和雨后活動都會增多;管理粗放和雜草多的地塊易引聚螻蛄。華北螻蛄最喜食作物的幼苗、幼芽和剛萌動的種子,所以幼苗期的作物受害最重。
2. 非洲螻蛄 在黃、淮流域等北部地區兩年完成1個世代,在長江中、下游地區1年完成1個世代,以成蟲或若蟲在60~100厘米土壤深處越冬。2月份,當氣溫上升至5℃左右時,開始從隧道上移活動。氣溫回升到10℃時,開始取食越冬作物的根部。氣溫或土溫上升到15~25℃,取食活動最頻繁。5月份雌、雄蟲開始交配,6~7月為交配盛期,交配期長達4個多月。雌蟲喜將卵產于水溝旁15~35厘米深的土室內,有多次交配產卵的習性。雌蟲平均產卵5次,平均產卵153粒。若蟲到3齡后越冬,越冬若蟲與成蟲比為60.5∶39.5。
成、若蟲有趨糞肥的習性,有機肥多的地方其為害就重,雜草叢生的地方也是它的喜居地。非洲螻蛄喜食種子、嫩根、嫩芽、嫩莖、塊根和塊莖等。
3. 兩種螻蛄主要共性 都喜食作物的嫩芽、嫩根和嫩莖等;喜聚居生活在有機堆肥和雜草叢生的淺土層;活動多在夜晚,當氣溫低于15℃時,白天也會為害;每逢降雨和澆水時,它們的活動最盛;成蟲都有很強的趨光性,當氣溫在18~22℃,無風或微風的晚上可用誘蟲燈誘殺到大量成蟲。
二、綜合防治
1. 農業措施防治
①冬、春季鏟除地里及四周雜草。
②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豬、牛糞等有機肥,也不在田間地頭堆放廄肥和堆肥等。
③早春或晚秋,每畝地均勻分散挖10~15個直徑30~40厘米、深20~25厘米的土坑,坑內放置適量未腐熟的豬、牛糞等廄肥,每隔3~4天翻動1次,可捕殺大量成蟲和若蟲。
④有條件的地方,進行水、旱輪作,可明顯減輕螻蛄為害。
⑤在春、夏季,按說明書要求在地里安裝殺蟲燈,可誘殺到大量成、若蟲。
2. 化學藥劑防治
①拌種法。用40%樂果乳油500克,對水25~30升,拌小麥、玉米、高粱等種子250~300千克。
②毒餌法。用9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500克,對水10~15升,與50千克花生餅、棉籽餅、芝麻餅和麥麩等混拌,于傍晚撒于地中,每畝用誘餌4~5千克,每隔兩米放1小堆。也可將麥麩、豆餅等炒香,用90%晶體敵百蟲500克對水8~10升,與50千克炒香料拌均勻,于春季傍晚撒于地中,每畝撒5~6千克(如能撒于螻蛄隧道周圍最好),有很好的誘殺效果。
(作者聯系地址:敖禮林 江西省奉新縣畜牧水產局 郵編:330700;余 強 饒衛華 奉新縣農業局 郵編:33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