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旁鄉位于貴州省冊亨縣西北部,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又稱巖溶地貌),最高海拔1330米,最低海拔950米,年均氣溫14~16℃,氣候溫暖,土質肥沃,特別適宜多種林木和農作物的生長發育。該鄉農民素有種植桃樹的習慣,有的初具規模,成為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近年來,該鄉部分地方發生桃瘡痂病,給農戶造成了一定的損失。筆者結合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積極指導農戶對該病進行防治,收效明顯。現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1. 病原 該病又叫黑星病,病原菌稱嗜果枝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以菌絲體在寄主表皮組織中分布,后期形成薄膜組織,在其上生成分生孢子梗,突破表皮,在果實上潛伏期為40~70天,在枝梢和葉片上為25~45天。
2. 發病癥狀 桃樹果柄、葉、枝梢和果實都會受害,其中果實受害較為嚴重。果實受害多數發生在果肩部,最初產生暗綠色圓形小點,然后逐漸擴大成圓形黑褐色病斑,直徑可達2~3毫米,病斑的周圍保持綠色。病變只在表皮發生,嚴重時病斑變硬,表皮裂開,手摸表皮有粗糙感,為瘡痂狀。
果柄受害,變成褐色逐漸干枯,導致果實及早脫落。葉片受害,最初多在葉背和葉脈之間產生綠色不規則病斑,逐漸發展到病部正、背面,變成黑褐色或紫紅色并脫落。枝梢受害,最初為直徑3~6毫米的橢圓形淡褐色表層病斑,逐漸發展成隆起,變為黑褐色或紫色。
3. 發病規律 病菌在枝梢病斑組織中越冬,第二年春季病菌產生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為害。通過觀察,該病在春季、初夏多雨潮濕季節和果實接近成熟的時期發生較為嚴重。另外,管理粗放,排水不暢,栽植過密、修剪不合理的桃園發病較重。
4. 防治方法
①徹底清園。在冬季修剪時,徹底清除樹上和地上的病枝、枯死枝、落果和落葉,并集中燒毀或深埋,以減少侵染源。生長季節適時清除樹上的病果、病葉、病枝梢,隔離病原組織。
②加強栽培管理。及時修剪,保持合理密度,使林間通風透光良好;在桃園修建排水設施,開溝排水,避免園內積水;合理增施有機肥和磷肥,提高樹體抗病能力。
③藥劑防治。一是在桃樹發芽前10天,用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45%石硫合劑晶體30倍液噴霧,以消滅越冬菌源。二是從桃樹落花后15天開始,用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400~16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0%氟硅唑(福星)乳油800~1000倍液、50%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藥劑交替噴霧,每隔15天噴1次,共噴3~4次。三是在落花后30天左右,對全園噴灑1次殺菌劑,隨即實施果實套袋,防治效果較好。
(作者聯系地址:貴州省冊亨縣威旁鄉林業站 郵編:55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