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羊肉需求量的日益增加,肉羊飼養量快速增長,羊病的防治任務也就更加繁重。子宮內膜炎是繁殖母羊多發病,如不能及時、正確治療,對羊的繁殖將造成很大影響,甚至會造成母羊終身不孕,直接影響著肉羊生產水平和發展速度。筆者現將該病的防治技術介紹如下,供參考。
一、發病原因
1. 環境污染。羊圈舍簡陋,棚頂防雨條件差,致使夏秋季節圈舍內潮濕,若圈舍打掃或墊料更換不及時,羊群在糞尿和污濁的墊料上躺臥,外生殖器易被污染。
2. 不潔配種。農村大部分地區肉羊繁殖仍采用自然交配的方法,公、母羊交配前外生殖器未清洗、消毒,易導致母羊子宮感染。在中小型規模養殖場,多數人工授精人員衛生消毒意識淡薄,不僅未對公、母羊外生殖器進行清洗、消毒,而且對使用的人工授精器材也不能及時徹底消毒,往往造成人為的交叉感染。
3. 接產、助產不當。農村養羊戶多為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失去重體力勞動能力的老人或家庭婦女,他們在給羊接產或助產時不僅沒有清洗、消毒手臂和母羊外陰,而且斷臍的剪刀也未消毒,加上分娩時圈舍不潔,易造成細菌感染。
4. 繼發感染。當出現流產、難產、胎衣不下、子宮脫出、產道損傷、胎死腹中等情況后,若未能及時正確處理或治療,侵入細菌或生殖道內某些條件性致病菌在機體抵抗力下降的情況下會導致子宮內膜發炎。
二、臨床癥狀
臨床表現依其炎癥經過,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
1. 急性。患羊精神委靡,食欲降低,反芻減少或停止,常常拱腰、努責,做排尿姿勢,不時從陰門中排出黏性或膿性分泌物,重癥者分泌物呈暗紅色或棕色,具有腥臭氣味,臥下時排出量較多;陰門周圍、尾根、后肢常黏附分泌物并干涸結痂。患羊因反芻減少或停止,往往呈現不同程度的臌氣。陰道檢查可見陰道以及前庭發炎,子宮頸外口腫脹、充血、開張,多數可見黏性或膿性分泌物從子宮頸內流出。
2. 慢性。多由急性炎癥轉變而來,一般無明顯的全身癥狀。有的羊只體溫略高,食欲稍減。哺乳母羊泌乳量減少,從陰道內排出透明、混濁或混有膿性絮狀的分泌物。非哺乳期母羊頻繁發情,趴跨其他羊只,但屢配不孕。陰道檢查可見子宮頸外口腫脹、充血,并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
三、預防措施
1. 加強飼養管理。搞好圈舍環境衛生,定期進行消毒。將患羊放在衛生條件好的環境下飼養,飼喂富含營養和具有輕瀉作用的草料,及時清理母羊排泄物,保持圈舍清潔、溫暖。
2. 搞好消毒。無論是自然交配還是人工授精,配種前都要做好公、母羊外陰的清洗和消毒工作,特別是人工授精器材的消毒要徹底。接產、助產和剖宮產過程中也必須搞好消毒工作,徹底殺滅病原微生物,阻斷傳播途徑。
3. 防治引起流產的傳染病。
4. 及時正確治療陰道脫、子宮脫、胎衣不下、胎死腹中等容易誘發子宮發炎的疾病。
四、治療方法
1. 清洗、注藥。清洗是清理子宮腔內滲出物,這是消除炎癥的最基本方法。筆者常用的清洗劑有3%雙氧水、0.1%高錳酸鉀溶液、生理鹽水等。具體操作方法是將患羊保定在一橫桿上,使其兩后腿呈“八”字形分開,再用消過毒且在外壁涂抹潤滑劑的開膣器打開陰道,將金屬輸精針插入子宮內備用。對于子宮內炎性分泌物較少的患羊,用注射器吸取0.1%高錳酸鉀溶液50~100毫升,通過輸精針緩慢注入子宮腔內,藥液停留10分鐘左右后將羊后腿解開放于平地上,拍按其腰部或將其兩前肢抬起,以利液體排出;然后再向子宮腔內注入生理鹽水100~120毫升,液體停留時間與排出方法同上。沖洗完畢后,將160萬國際單位的油劑青霉素(也可選用其他廣譜抗生素)注入子宮內。為防止藥液從子宮內流出,可在注藥后用一浸過生理鹽水的棉球堵塞子宮頸口(下次沖洗時取出)。以上治療方法,1次/天,連用3~5天即愈;對于子宮內炎性分泌物較多的患羊,選用3%雙氧水稀釋至1%的濃度,每只羊每次用量為100~150毫升,連續沖洗兩次,再用生理鹽水150毫升沖洗1次,待沖洗液全部排空后,選用磺胺嘧啶鈉片,用量為0.1克/千克體重(首次用量加倍),將其研成細粉后,與2克云南白藥一同用塑料管吹入子宮腔內,也可將以上兩種藥物稀釋成溶液注入子宮腔內,隔天1次,一般連用3次痊愈。
2. 全身治療。對急性或壞死性的伴有全身癥狀的患羊,盡量不沖洗子宮以防止感染擴散,加重病情。具體治療方法是:用5%糖鹽水250毫升、青霉素鈉(鉀)320萬國際單位、維生素C注射液1.5~2.0克,一次性靜脈注射;或用5%糖鹽水250毫升、10%磺胺嘧啶鈉注射液50~100毫升(50~100千克體重用量),配以等量碳酸氫鈉注射液,一次性靜脈注射。兩個方劑均為每天1次,連用3天。
(作者聯系地址:河南省內黃縣畜牧局 郵編:45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