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一些農業發達國家硅素已成為繼氮、磷、鉀三要素之后的第四大營養元素,為了探討多效硅肥在水稻上的施用效果,全面掌握水稻施硅技術,本人在水稻上進行施用多效硅肥不同用量的試驗,現將具體試驗情況介紹如下:
一、試驗材料與方法
1. 試驗田基本情況。試驗設在邳州市鐵富鎮鐵南村,土壤類型為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前茬小麥單產375千克。本試驗供試品種為鎮稻88,于6月13日栽插,畝栽插密度3.5萬穴,基本苗13萬以上。
2. 施肥情況。本試驗地兩年未施有機肥,試驗于整地前畝施碳酸氫銨80千克、磷酸二銨17.5千克,生育后期畝施尿素5千克做?;ǚ剩诋€施化肥折合純氮19.85千克,五氧化二磷8.05千克。
3. 試驗處理。試驗分別設畝施多效硅5、10和15千克3個處理,施肥和田間作業均同大田。本試驗采用大區試驗,不設重復,小區面積0.3畝。
二、試驗結果與分析
1. 硅肥對分蘗速度和葉色的影響。施用多效硅肥能增加水稻葉片的光合效能,增加物質積累,從而促進了水稻對養分的吸收,加速了水稻生長發育進程,對水稻返青期影響不大,而對水稻分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有一定影響,平均比對照提前1~3天。根據分蘗期觀察,分蘗速度施硅區較對照明顯加快,葉色也較對照濃綠。
2. 硅肥對灌漿的影響。施硅可以加快灌漿速度,據觀察,施硅區提前一天進入蠟熟期。
3. 硅肥對抗病性與抗蟲性的影響。施硅區由于形成硅化細胞,使莖、葉表皮細胞壁加厚,角質層增加,增強了莖稈的硬度,紋枯病和稻瘟病明顯減輕,葉瘟病降低1~3級,穗頸瘟降低1.5~3個百分點,鞘腐病降低2~7個百分點,細菌性褐斑病降低8.6個百分點,褐變穗發病率降低4.1個百分點。對二化螟、鉆心蟲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成熟時施硅區表現葉青綠籽黃,莖稈底腳青爽,上部劍葉綠中帶黃,籽粒表現金黃,而對照區基部莖稈柔軟,枯葉簇擁,上部葉尖干枯發白。
4. 對水稻植株的影響。施硅各小區均表現基部節間短粗,強度加大。據灌漿測試,施硅區第一節間長度平均縮短0.35厘米,第二節間縮短0.24厘米。水稻體內吸入硅元素后表皮細胞硅質化,使莖硬葉挺,開展度小,光透射比率增大,葉片的厚度增加,壽命延長。調查表明,硅肥處理劍葉最小角度為1度,最大為5度,平均在3度左右,均比不施硅肥的劍葉角度分別大2度、2度、2.4度。因此,施用硅肥后可以改變植株的受光態勢,有利于提高水稻的光合效率。另外,施用硅肥的植株根數多1.4條,莖增粗0.08厘米。因此,可以看出施用硅肥處理的水稻植株地上部、地下部均能均衡茁壯生長,為增加晚生有效分蘗數,提高水稻單產打下基礎。
5. 硅肥對稻米質量的影響。施用硅肥處理的糙米率為80%,均比不施的76%提高4%;堊白率為6.5%,均比不施的降低堊白率0.5%;青米率為2.5%~3%,比不施的降低1.5%~3.5%:因此,施用硅肥能有效提高稻米品質。
6. 施硅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收獲期間考查結果表明,施硅肥的各處理株高都有所降低,對產量構成因素都有明顯影響,其中對畝成穗數的影響最大,平均增加3.15萬穗/畝,增幅7.63%;對穗粒數影響次之,施硅區較對照平均增加3.1粒,增幅5%;對千粒重影響甚微。從各區實際收獲的產量看,施硅各區較對照平均增產32.85千克,增產率6.4%,且隨著施硅量的增加產量也增加。
三、硅肥的施用時期與使用方法
水稻田施硅肥,應配合氮、磷、鉀、鋅等肥料一起做底肥施入土壤中,最好在翻地前或水耙時撒施。硅的標準用量為1~1.3千克/畝,或以畝施硅鈣鉀肥25千克左右為宜。
四、結論
1. 施硅區分蘗速度快,同時葉片和莖稈顏色較濃綠。
2. 施用多效硅肥可提高灌漿速度,提早成熟。
3. 多效硅肥可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尤其對水稻紋枯病、稻瘟病以及害蟲等都有很明顯的抗性。
4. 多效硅肥有較明顯的增產效果,施硅區較常規區增產幅度平均為6.4%,主要表現在增穗增粒上,而且產量、畝穗數和穗粒數隨著施硅量的增加而增加。
5. 施用多效硅肥能有效提高稻米的品質。
6. 施用多效硅肥可提高水稻的光合效率,增強水稻抗倒伏能力。
(作者聯系地址:江蘇省邳州市鐵富鎮農技推廣服務中心 郵編: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