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奶業發展迅猛,各地飼養上百頭、上千頭奶牛的規模奶牛場以及養殖園區比比皆是,奶牛養殖已成為畜牧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筆者下鄉時常有養殖場長反映,牛場規模雖逐年擴大,但產奶總量一直徘徊不前。通過大量調查和綜合分析,筆者現將規模奶牛場的增產綜合配套技術介紹如下,供參考。
1.制定詳細的發展規劃
近年來,各地農牧部門為了提高奶牛場的產奶量,不同地區根據各地的奶牛質量提出了6噸、7噸、8噸奶工程。規模奶牛場應嚴格按照農牧部門制定的項目要求實施,達到增產的目的。如果當地農牧部門沒有此項工程,規模奶牛場可以聘請專家制定適合自己的長期增產規劃。
2.建立合理的奶牛群體結構
規模奶牛場牛群合理結構為成母牛60%、青年牛13%、大育成9%、小育成牛9%和犢牛9%。成母牛群中,1~2胎母牛占母牛群總數的40%,3~5胎母牛占40%,6胎以上母牛占20%,老弱病殘牛應淘汰,淘汰率可達20%~25%,以保持牛群高產穩產。青年牛是指18~28月齡的牛,大育成牛是指12~18月齡的牛,小育成牛是指6~12月齡的牛,三者總量應占牛群總數的31%。犢牛是指6月齡內的牛,母犢牛要根據其父母代生產性能和自身的體型外貌進行選留,公犢牛和淘汰的母犢牛要盡快銷售,作為后備母牛的犢牛應占牛群總數的9%。
養殖規模超過1000頭的奶牛場,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群。核心群是帶動全群發展的核心,是指導后備牛選留標準的重要依據。從本場成母牛中挑選30%、遺傳性能和生產性能優良的牛組成核心群。核心群中不同年齡胎次的比例為1~2胎的占60%、3~5胎的占25%、6胎以上的占15%,除年老和死亡的外,一般不予淘汰。核心群的后代,除發育不良的全部留養。
3.奶牛品種改良
近幾年,國家對荷斯坦能繁母牛實施良種凍精補貼,規模奶牛場以及園區要抓住契機進行奶牛品種改良。通過不斷優化奶牛個體品質,能提高個體產量和群體質量,實現數量與質量的雙贏。
在選擇凍精時,要查看公牛系譜,通過系譜可以知道公牛3代內親緣關系,如果待配母牛是這頭公牛的近親,則應避免使用。另外,養殖戶要做好繁殖記錄。
奶牛場要做好奶牛的發情觀察,規范配種、接生等操作,由具備配種資格的技術人員進行配種。一般從奶牛產后40天開始觀察,產后60天開始配種,確保奶牛產后100天內配種成功,同時做好子宮內膜炎、胎衣不下等產科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配種受胎率。
4.奶牛飼料的配制
配制奶牛飼料時,應因地制宜選用飼料原料。若奶牛場靠近啤酒廠,每頭牛每天可以喂給10~15千克啤酒糟,不但飼喂效果較好,而且還能減少蛋白質飼料的用量。此外,果汁廠的下腳料果渣也是奶牛的優良粗飼料,每頭牛每天喂給10~20千克可以提高產奶量,增加效益。
飼料原料選定后,要進行合理配比,以滿足奶牛營養需要。如日產奶量20千克的奶牛,每日應供給15~20千克青貯料、3千克苜蓿干草和2千克其他干草,冬季再加喂2~5千克的胡蘿卜。寧夏地區由于缺乏優質青干草,飼草品種主要以青貯玉米為主,日飼喂量要達20~25千克,有條件的牛場可以再補充一些豆科牧草。
5.TMR技術的推廣
TMR(全混合日糧)技術是根據奶牛在不同生長發育和泌乳階段的營養需要,按照營養專家設計的日糧配方,用特制的攪拌機對飼草、精料、礦物質、維生素和其他添加劑進行攪拌、切割、混合和飼喂的一種先進的飼養工藝。這種工藝能夠保證奶牛飼料的營養均衡性,可顯著提高養殖場的飼養管理和生產水平,降低飼料成本,實現增產并改善牛群健康狀況,從而改善和提高牛奶的品質。在規模奶牛場推廣TMR技術,必須保證料槽清潔衛生,每天24小時不斷料,讓奶牛自由采食。
6.擠奶技術與擠奶次數
在規模奶牛場要全面推廣使用魚骨式擠奶臺,實行機械擠奶。擠奶前,首先要對奶牛進行健康檢查,觀察或觸摸乳房外表是否有紅、腫、熱、痛癥狀或創傷;其次要對奶牛進行乳頭藥浴,選用專用的乳頭藥浴液,藥液作用時間為20~30秒。如果乳房污染特別嚴重,可先用溫水清洗干凈,再藥浴乳頭;最后要用毛巾或紙巾將乳頭擦干,保證一牛一毛(紙)巾。擠奶結束后,要迅速進行乳頭藥浴,停留時間為3~5秒。
擠奶次數的確定,各地區、各牛場爭議很大。2008年以前,寧夏地區規模奶牛場推行日擠奶3次,三聚氰胺事 件后,蒙牛、伊利兩大奶業集團為了提高牛奶品質和降低職工勞動強度,改推日擠奶兩次。一般來說,3次擠奶比兩次擠奶能提高產奶量10%~15%,但對日產奶量20千克以下的奶牛影響不大。
7.奶牛疾病的綜合防治技術
規模奶牛場要根據當地疾病流行情況,針對不同的牛群,采用各種有效的防疫措施。一要定期進行免疫抗體水平的檢測,保證免疫抗體水平達到70%以上;二要實行動物免疫標識管理制度,凡按國家規定免疫過的奶牛加掛免疫耳標,并建立免疫檔案;三要配合當地畜牧主管部門做好“兩病”(結核病和布魯氏菌病)的檢疫,做好凈化工作,及時淘汰陽性牛。
引進牛只時,一定要取得引進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出具的檢疫證明和布魯氏菌、結核病檢驗陰性證明。奶牛在起運前和到達目的地后都要進行檢疫,并要隔離觀察15~30天,確定健康后方可混養。
8.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是提高規模奶牛場經濟效益的關鍵措施。奶牛場的制度主要包括:場長職責、門衛職責、職工守則、采購人員職責、財務制度、畜牧技術人員職責、飼養人員職責、繁殖配種制度(人工授精員責任制度)、衛生防疫與消毒制度、飼料使用控制措施與制度、環境保護措施與制度、獸藥使用控制措施與制度、擠奶廳的環境要求和衛生控制制度等。這些制度不僅要貼上墻,而且還必須讓場內所有人員熟記于心,落實到行動上。
9.積極參與DHI檢測
DHI為英文dairy herd improvement(奶牛場牛群改良計劃)的縮寫,也稱奶牛記錄體系。DHI報告包括了20多項數據信息,如序號、牛號、分娩日期、泌乳天數、胎次、測定奶量、校正奶量、上次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脂/蛋白比例、體細胞計數、線性體細胞計數、牛奶損失、前次體細胞數、累計奶量、累計乳脂量、累計蛋白量、峰值奶量、峰值日、305天奶量、持續力、繁殖狀況、預產期等。
規模奶牛場要積極與農牧部門聯系,參與到DHI檢測項目中來,這能使奶牛場從經驗管理、被動管理轉變為數據管理、主動管理,完成從傳統管理到現代管理的變革。
DHI是通過測試奶牛的產奶量、乳成分、體細胞數等并收集奶牛群體的有關資料,綜合分析后形成反映奶牛場飼養、配種、疾病、生產性能等信息的報告。這些信息可以指導奶牛場進行科學有序地生產,促進奶牛群生產性能大幅提高,實現高產高效
(作者聯系地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農牧局 郵編:75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