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養鴨是利用水稻田的特殊環境,在水稻無需治蟲除草的前提下,及時放養一定數量的鴨,形成鴨稻共育、稻鴨雙豐收的生態高效模式。稻田養鴨能降低水稻生產成本,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據匡算每畝可增加效益300元以上。為更好地推廣稻田養鴨技術,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五點:
1. 鴨棚的搭建
鴨棚要建在稻田旁邊高燥處,最好坐北朝南,一般寬4米左右,高2米左右,面積按8~10只/米2計算。鴨棚常用毛竹、木棍做支撐,棚頂內、外層鋪塑料膜,內、外之間夾厚10厘米左右的稻草以保溫隔熱。為防潮濕,鴨棚地面可鋪竹板網。鴨棚運動場朝向稻田,并搭建1.8~2米高的防曬網。為方便排水,運動場向稻田傾斜。
2. 鴨品種的選擇
稻田養鴨是一種粗放的飼養方式,因此,要選擇生命力旺盛、適應性廣、耐粗飼、抗逆性強的中小型優良鴨品種,可選本地鴨、紅毛鴨、山麻鴨等蛋肉兼用品種。
3. 放養密度與放收時間
稻田養鴨以每畝稻田配套養15~20只為宜。可用圍網將5~10畝稻田圍成一片,放養鴨群數量控制在100~150只。若鴨群過大,對秧苗生長不利。
當雛鴨孵出后15~20天、體重為100~200克,且水稻拋秧15天或移栽12天以上時,可將鴨放入稻田,過早放養易損傷秧苗。在水稻進入勾頭散籽期后要及時將鴨收回,圍于鴨舍內。作為肉鴨的進行集中育肥;若為蛋鴨則根據體重,通過喂料使鴨群生長發育均勻。
4. 稻田放鴨管理
鴨放養前,把部分谷粒撒入稻田中引誘其下田覓食,經多次、反復訓練后鴨就會主動下田尋找食物。根據鴨在稻田中的采食情況,每天還要分早、晚兩次進行補料。稻田因水淺易被曬熱,且通風又不好,當氣溫超過30℃后就不宜放鴨下田,特別是炎熱的夏季,要選擇在上午9時前和下午5時后再放養。
稻鴨共育的水稻一般不施用農藥,必須施藥時應選用低毒、高效、低殘留的農藥,且在施藥后5天內不放鴨入田。水稻收割后,田中有大量遺谷,這時可集中放牧。
5. 常見鴨病預防
稻田養鴨易感染和傳播疾病,要十分重視鴨的防疫。鴨舍每1~2周消毒1次,食盒和盛水器要經常清洗消毒。鴨育雛期內可適量喂食土霉素、鈣粉,防止細菌性疾病,但需間斷用藥。放養鴨也易患寄生蟲病,可用芬苯噠唑或丙硫咪唑拌料喂服進行預防。此外,根據鴨病流行情況,要按照免疫程序適時進行免疫接種,尤其要及時接種鴨瘟、禽流感、禽霍亂、鴨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疫苗。
(作者聯系地址:姚建華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畜牧獸醫局 郵編:338025;肖雪梅 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區水西畜牧獸醫站 郵編:33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