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炎是奶牛養殖過程中常見的疾病,也是對奶牛生產危害最大的一種疾病。奶牛乳房炎按病因分為繼發性和原發性兩種。繼發性乳房炎是由于奶牛機體其他疾病繼發感染引起,如胎衣不下、子宮內膜炎等;原發性乳房炎則是由于奶牛乳房或乳頭損傷,擠奶時消毒不嚴等外在因素引起的感染。一般來說,繼發性乳房炎會隨著原發病的治愈而痊愈,而原發性乳房炎則需要在識別病因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地治療,治愈過程相對復雜,且治愈率不高。筆者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總結出防治原發性奶牛乳房炎的四前提,現分述如下:
1. 了解引起疾病的主要病原
資料顯示,目前已發現的可以引起原發性奶牛乳房炎的病原包括細菌、病毒、支原體、真菌四大類,共150多種。但在奶牛生產中,大多數病原由于不具備致病條件而不引起發病,臨床中常以無乳鏈球菌、停乳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支原體、大腸桿菌、化膿性放線菌等病原引起的奶牛乳房炎為多見。
2. 掌握病原的發病特點
無乳鏈球菌是高度傳染性病原菌,大多為亞臨床感染,偶爾有急性暴發,一般不引起明顯的膿腫或纖維化,但可以導致感染腺體的慢性感染,從而長期地減少奶產量;停乳鏈球菌比無乳鏈球菌傳染性弱,但出現明顯臨床癥狀的時間卻比無乳鏈球菌早;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奶牛通常表現為亞臨床感染,除了降低產量外,病變乳區還會纖維化和形成微小膿腫,造成永久性實質破壞;支原體可導致牛群的急性地方性乳房炎,隨后可轉變為慢性乳房炎,臨床特征為乳區腫脹但無熱痛反應,泌乳異常,且常伴有關節性跛行和呼吸道癥狀;大腸桿菌多感染舍飼牛,嚴重的可引起乳房壞疽和出血性乳房炎,多見于高產奶牛以及產后泌乳高峰時期;化膿性放線菌是奶牛皮膚的常見菌,該菌感染時常引起嚴重的化膿或膿腫,絕大多數感染發生在干奶期,并因干奶牛處于泥濘、潮濕、骯臟的環境而發病率增加。
3. 清楚病原的感染途徑
無乳鏈球菌主要通過擠奶人員的手或消毒不徹底的擠奶杯傳染;乳頭末端的創傷、擠奶衛生條件不好則會促進停乳鏈球菌在牛群中擴散;乳頭和乳房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主要感染源;支原體經由擠奶工人、擠奶機械及共用的乳房清洗液進行擴散;大腸桿菌來源于牛糞與污染的環境,主要經乳頭管侵入乳房;化膿性放線菌常隨蠅類叮咬乳頭而擴散。
4. 熟知病原的發病癥狀
奶牛患無乳鏈球菌性乳房炎時,很少表現出全身癥狀,但在感染初期可能會出現間歇性發熱;停乳鏈球菌性乳房炎病例常見乳區腫脹、發熱、捏粉樣,并伴有異常分泌;金黃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在急性發作或感染初期,奶牛表現發熱、輕度厭食,患部乳區腫脹、疼痛、微熱,乳汁呈奶油狀或含膿,或稀的乳汁中散布著凝塊、絮狀沉淀;支原體性乳房炎的早期乳汁為水樣,并伴有沙粒樣絮狀物,經過幾天,乳汁可變為淡棕黃色漿液樣物質,還有凝塊、絮狀物或膿;大腸桿菌性乳房炎的典型癥狀是炎癥乳區溫熱、腫大,乳汁較正常乳稀薄、呈水樣或漿液樣,并伴隨有發熱、食欲不振、瘤胃蠕動減緩、心動過速、呼吸急促、腹瀉等全身癥狀;化膿性放線菌引起急性乳房炎時,奶牛表現發熱,乳區堅實、發炎,分泌的乳汁呈水樣并伴有塊狀以及米粒狀凝塊。化膿性放線菌引起亞急性乳房炎和慢性乳房炎時,奶牛不表現全身癥狀,但乳房極度堅硬、腫大,大部分乳汁中有牙膏樣物或乳汁濃稠。
(作者聯系地址:周紅芳 甘肅省臨夏縣草原技術推廣站 郵編:731800;徐大文 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吳家園235號良安小區 郵編:73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