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16歲的小將葉詩文在女子400米個人混合泳的比賽中,以打破世界紀錄的成績奪冠之后,各種質疑之聲鋪天蓋地而來。
原因很簡單:她太快了!
葉詩文的成績比原紀錄快了1秒多,她最后50米的沖刺速度比男子400米混合泳冠軍羅切特還要快。快,成為別人質疑的理由,那些所謂的專家們、反興奮劑斗士們第一時間跳出來,“難以置信”了。
體育比賽本來就是創造奇跡的地方,本·約翰遜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以9秒79的成績創造百米世界紀錄的時候,大家都很“驚詫”,結果他隨即被查出使用了興奮劑,剛剛誕生的世界紀錄就地作廢。當時普遍的看法是,那是人類很難突破界限,可20年之后,博爾特卻將世界紀錄提高到了9.58秒!此時無人“驚詫”,因為大家都已經習題了奇跡。
博爾特一次又一次地打破紀錄,同時將美國人引以為豪的短跑一次又一次地踩在腳下,卻不見專家們“驚詫”;邁克爾·菲爾普斯在北京奧運會上獨攬八金,七次打破世界紀錄,也未見其他國家“驚詫”——美國友邦自己當然更不會“驚詫”;唯獨這次,一個16歲的中國女孩,讓他們“驚詫”,讓他們“不安”了。
顯然,這些專家們已經習慣了只為他們本國的運動員搖旗吶喊,而目無余子了,一個黃皮膚的世界冠軍,他們是必須“驚詫”的——哪怕藥檢已經證明了葉詩文的清白。
我很佩服那位叫萊昂納德的美國人,他公開地用他“世界游泳教練協會執行董事”、“國際游泳聯合會技術指導”、“2012年倫敦奧運會游泳項目顧問”……的身份去大膽質疑國際奧委會藥檢的公正度。
事實上,萊昂納德先生真的閑著沒事的話,可供他“驚詫”的事情太多了,比如某國不厭其煩地申訴、申訴、再申訴,某國運動員坐在場地里一個小時不退場,比如某國媒體如蒼蠅般攻訐戰勝他國運動員的孫楊……
友邦的“申訴”和另一個友邦的“驚詫”一樣讓人厭棄。
失誤是體育比賽的一部分,1986年世界杯上馬拉多納憑借“上帝之手”戰勝英格蘭隊,當終場哨吹響的時候,勝負就已經塵埃落定,國際足聯不會讓比賽重踢,也不會給受了委屈的英格蘭隊頒什么“特別獎”;同樣的事情在NBA也經常發生,一個誤判往往會影響整場比賽的結果,甚至影響到總冠軍的歸屬。1998年總決賽第六場,公牛隊一分險勝。該場比賽中出現了兩個24秒誤判,公牛隊都是受益者,換言之,芝加哥人得到了不屬于他們的4分,但爵士隊并沒搞什么賽后申訴,鹽湖城的媒體也不會要求喬丹把總冠軍還給他們。
按照友邦的思維方式,他們女子射箭隊對該項目的壟斷非常“讓人擔心”,因為這不符合“我所了解的生理學規律。”
兩個友邦,“驚詫”的自大,“申訴”的自卑;自大的容不得別人,自卑的卻要時刻突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