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新舊兩版,都有一個非常好的立意,就是當“金錢”在人們意識中不斷膨脹的今天,“親情”究竟還占有多大的比重?尤其是眼下,正是中國社會進入“老齡化”的年代,在新的道德觀念逐步形成的過程中,如何調整長輩和晚輩之間的關系,并擺正各自的位置?這是整個社會都在關心的問題。
1996年,帶著濃郁海派味道的《兒女情長》播出后,先是在上海,繼而在全國一度產生了強烈的轟動效應,形容是萬人空巷并不過分。一段看似平淡、瑣碎、不起眼兒的凡人小事,立意在家人親情上的故事牽動了太多觀眾的心。該劇曾在全國33個省市播出,其中在上海電視臺播出時收視率高達46%以上。也許正是那樣的成績,促使了14年后《兒女情更長》的創作拍攝。當年的 “童氏三姐妹”奚美娟、吳冕、張芝華,以及王詩槐、朱亞英、余婭等原劇組的主要演員們也齊齊歸隊,講述的是童父童母去世十二年后,童家故事的繼續。再次演繹了這段“風雨再大,家不能散”的樸實故事,溫暖深情地表達了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血濃于水”的含義。觀全劇,延續了樸實的表達風格,重點體現了童家后代的每個人身上簡單平凡又蘊涵深刻生活哲理的故事。《兒女情更長》里主人公在十五載后繼續著自己的柴米油鹽。再看熒屏中的他們,已經是被歲月雕刻的臉,倒讓人有幾分懷舊了。
立意質樸
無論新舊兩版,都有一個非常好的立意,就是當“金錢”在人們意識中不斷膨脹的今天,“親情”究竟還占有多大的比重?尤其是眼下,正是中國社會進入“老齡化”的年代,在新的道德觀念逐步形成的過程中,如何調整長輩和晚輩之間的關系并擺正各自的位置?這是整個社會都在關心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每個人都必須做出自己的回答,是絕對回避不了的,《兒女情長》的現實意義也就在于此。這部戲反映了平民百姓生活、強調傳統美德及家庭倫理的真善美,自然就契合了人們的實際心態。
再續家常事
該劇鏡頭始終對準了平民百姓。演的全是平民百姓摸得著、看得見的日常生活。生活當中的家長里短和人情世故是觀眾帶著自己的思考談論最多的話題。他們能從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且對他們之間的是是非非做出愛憎分明的評判,與其說他們是在看戲,不如說他們在參與。當年作為子女的童家子女,在《兒女情更長》中都成長為父母。而且子女也到了談婚論嫁。就會涉及婚姻觀,雖然吵鬧無數,但奚美娟說,她更多的是看到年輕人積極向上的朝氣。
就像主創們說的,15年前的中國家庭里,每個人忙著掙錢,為了物質奔波。而15年后,當生活開始變好,大家也開始探討現實的問題。有物質了,但能不能替代精神呢?第二部劇里主要討論的問題主要圍繞著孝心還要不要,家能不能散,如今兒女的問題和15年前的不一樣了,他們處在一個更開放的世界,所以讓父母更加頭疼。
三位主心骨
轉眼童父童母去世多年,在母親的忌日,大姐童建菊通知全家人去墓園悼念,因為全家人已有多年沒有湊在一起了,她想以此來維系兄妹之間逐漸疏遠的親情,可掃墓那天只有退役的大哥建國來了,其他人都借故未到。失望的大姐向父母表示,明年一定把童家人都帶來。建菊沒想到兩個妹妹隨后趕到了。三姐妹站在父母墓前百感交集。童家六位子女家家都有一本煩心賬,奚美娟飾演的大姐童建菊謹記父母重托,繁忙的工作之余,仍不忘為各家的大事小情勞神奔走維系著這個大家庭。她在劇中有一句經典臺詞:“時代變了,家不能散”,打動過許多觀眾。張芝華飾演的童建華一心想給自己招個金龜婿,為女兒的感情問題成了暴躁媽媽。張芝華說自己拍攝中每天梗著脖子吵架已經是家常便飯。吳冕在劇中飾演的童建蘭,在家里學歷最高,自尊心強,外冷內熱,自己是心理醫生,卻與女兒雨欣缺乏溝通,關系格外緊張。在和女兒成長的矛盾沖突當中童建蘭也在反思,最終在妥協之余,選擇了作為父母也參與到女兒的夢想中去,一起歡笑,一起流淚。可以說,以三位母親的角色為作品主要切入點,成為整部劇的節奏把握者。
朱鐵:不做“小生”
電視指南:你是否看過老版的《兒女情長》?有什么樣的感受?
朱鐵:15年前的老版《兒女情長》播出正好是我剛剛考上中戲讀大二,學校條件有限,看過,但是不全,也沒有太深印象。
電視指南:你拿到劇本和演完這個劇,有什么特別不一樣的體會?
朱鐵:看完劇本當時就是覺得童沙波很孝順,很有愛心,也有點小小的自私,婚姻不太順利,但是隨著角色的深入,演完之后,在心里的童沙波也越來越清晰,覺得其實人真的很辛苦,作為一個兒子、父親、男人,確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沒有辦法,很多事情不是自己能掌控的。也就多了些無奈。
電視指南:在你看來,童沙波這個人物對感情的態度,尤其是和單身媽媽的感情是否具有一定的啟迪意義?
朱鐵:對單身媽媽這個問題,我覺得我能理解童沙波這個人物的想法,其實最主要的是真心實意地愛著對方,并且,愛屋及烏,如果只愛大人,對單親的孩子卻挑三揀四,并不是真的愛,愛應該是全面包容,全面接受,全心付出。
電視指南:在劇中童沙波是個“完美老公”,你個人覺得這樣的男人是否比較累?
朱鐵:可能都覺得童沙波比較完美,其實這樣確實比較累,因為想讓自己身邊的人都滿意,都過得好,這是不可能的,可越是這樣,越在心里給自己加了很多負擔。
電視指南:與奚美娟老師演一對母子,她又是老版《兒女情長》中的演員之一,拍攝中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情景嗎?
朱鐵:奚美娟老師作為老演員,比較認真的,第一次我們見面,在沒有任何人催促的情況下,就開始互相暢談人物和各自對對方的期待,我覺得特別開心,很少遇到這樣的工作方式,良好的開始讓我們彼此有了很好的溝通,也讓我們在以后的合作期間有了很好的默契。
電視指南:對于童沙波和田中千繪飾演的譚芳芳之間的感情,面對家人的不理解,你有什么想法?
朱鐵:家人不理解劇中和單親媽媽的感情,我覺得我能接受,因為劇中我就是單親家庭長大的,所以,特別理解家人為什么反對,但是也堅信我可以成功,因為童沙波也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卻有著良好的品質和性格。
電視指南:據說演這個角色你比較累心,你是否需要帶著個人的生活感悟在劇中?
朱鐵:拍攝期間比較累心,是工作方面,因為戲量太大太分散,所以沒有可休息的時間,基本上在上海桑拿天的三個月都是天天早出晚歸。所以很辛苦。
電視指南:你希望觀眾看完這個劇,接受到怎樣的一種正面的生活態度和信息?
朱鐵: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能夠對家人多點理解,多些時間來陪著他們,多愛護他們,因為他們是真心對你好的人,在你最最難過的時候,也只有家人會站在你的后面。
電視指南:你給人的感覺是“小生”的類型,有想過以后在戲路上改變嗎?
朱鐵:我個人覺得還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種“小生”形象,我更想讓自己粗獷一些,更糙一點,呵呵。希望可以接演一些激發男人豪情壯志的男人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