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帥很健談,從自己的作品到國內外的電影產業再到當下的社會現象,他都能拉出長篇闊論的架勢透徹地來個分析加點評,記得有句話,“一個好的導演,必須比常人有更加強烈的傾訴欲。”至少在導演王小帥這里,它得到了驗證。
人物簡檔
1966年5月22日 生于上海;
1981 年考入中國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附中;
1985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1991年分配至福建電影制片廠;
1993年回到北京自籌資金編寫、制片并執導了獨立電影處女作《冬春的日子》,該片先后在意大利和希臘獲得了電影節的大獎,并在1995年被英國BBC選為電影誕生一百周年之百部最佳影片之一,王小帥作為導演的成名之路就此啟程;
2001年執導的電影《十七歲的單車》,先后在柏林電影節和臺灣電影金馬獎上獲獎及提名,它還被選進了中學美術教材,也是北京電影學院做教學參考的影片……這些成績讓他成為中國第六代導演中的主力人物。
電影出品有《青紅》、《左右》、《日照重慶》、《我11》。
——王小帥在2005年執導的電影《青紅》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土耳其金橙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迄今為止還是王小帥最具知名度的作品之一。其實,對于他個人來說,《青紅》的意義絕對不止是一部電影作品那么簡單……
《青紅》——王小帥的半青不紅
在中國現階段的中青年導演中,王小帥算是典型的“墻里開花墻外香”,從自編自導的第一部電影作品《冬春的日子》開始,各種國際電影節大獎他從柏林拿到戛納,從希臘、意大利拿到荷蘭、德國,幾乎在他的每一部作品后面都豎著幾座有份量的獎杯。而相比較這樣的盛名在外,王小帥在內地影壇的事業發展就稍顯局促,因為他的影片大都是走文藝、懷舊路線,風格極具年代感,而在國內這種“類型電影”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要如何找到受眾群和收回投資。雖然在影片《青紅》中,“青紅”只是高圓圓扮演的主人公、一個女孩兒的名字,但這兩個字也恰恰應和了王小帥當時的狀況——“紅”中有些尷尬的“青”。
但是《青紅》為王小帥帶來了事業的第一個轉機,影片入選戛納電影節后受到了眾多媒體和觀眾的追捧和期待,在出國前的放映發布會上,放映廳內連過道上都站滿了人,熱烈的場面讓王小帥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青紅》距離我第一次拍出自己的電影,已經過去了整整12年,我的電影直到2005年才算是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批中國觀眾。”《青紅》的拍攝并不順利,幾乎時刻都需要面臨資金不足、另找投資,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拍攝完成,影片被送到國內相關部門審查的時候,才開始一路暢通。“《青紅》是我第一次在國內以手續齊全的方式發布自己的作品,赴戛納參展的時間又恰好趕上中國電影一百年,可以說這個契機改變了我的命運。”
而且,對于王小帥個人來說,《青紅》的意義絕對不止是一部電影作品那么簡單,它是王小帥自傳三部曲中完成的第一部作品。早在十幾年前,他就已經完成了《青紅》和《我11》的劇本,這些故事,不是存在他的記憶中,而是刻在他的生命里。
——2008年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編劇銀熊獎的《左右》是王小帥根據真實新聞事件改編拍攝的電影,講述了一對為了挽救病中的孩子而重聚的離婚夫妻,頂著巨大的壓力生下新兒救舊子的故事。而在影片的背后,同樣左右為難的,還有制片人、導演王小帥……
《左右》——王小帥的左右為難
對于自己的電影,王小帥一直有著很多堅持:他堅持干凈樸實的風格,盡量不用背景音樂,讓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更顯張力;他堅持按照自己的思想追求拍攝電影;他的影片都和大眾的命運與成長有關……“可現在國內類型電影的生存環境太差了,我很想堅持自己,但是路太難走。”左手理想,右手票房,現實不能兩全的情況下,王小帥的確左右為難。
“我用能買兩套房子的錢去買一部自己的電影留下來,我一點也不窮,我是最富有的。”在影片《我11》的宣傳中,王小帥曾經這樣說過,可誰又知道這悲壯的執著后面有多少惆悵和無奈,作為獨立制片人,拍攝影片需要的資金籌措,宣傳影片需要的資金運作,票房的壓力,觀眾的認可……王小帥一邊扛一邊走自己的文化路線,壓力可想而知,“可以說現在制作影片,更關心的不是能否在國際上得獎,而是影片和市場的磨合與互動。中國電影市場的真正建立還需要等待,我們現在很難像好萊塢那樣搞動輒上億的制作,他們有非常強大的營銷團隊和財力支持,可這些都是我們中國電影市場還不成熟的地方。”
2011年讓王小帥獲得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導演獎的作品《日照重慶》被外界解讀為王小帥從文藝片走向商業片的轉型之作,因為影片投資巨大、劇本商業元素充足,還匯集了范冰冰、王學圻等優質明星的加入,“我并不認為這是一部商業片,或者說是一部特殊的商業片,我著力表達的也有對父子親情的思考,對現代家庭狀況的關注,而且我覺得類型片也是需要明星的,他們的實力和號召力一定能幫助到影片的宣傳,當然要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日照重慶》里范冰冰就是免費參演的,她的表演十分優秀。”雖然國內影壇文藝片的路依然坎坷,王小帥仍憑著自己對電影夢想的執著,繼續在一部又一部的優秀作品里和觀眾一起關注和探討著生命的話題。
——“你的11歲,關我們什么事兒?!”2012年,王小帥執導的電影《我11》因為周立波的一句“吐槽”在微博上看點激增。事實上,為了籌劃拍攝和制作這部影片,王小帥已經花光了自己的積蓄,在宣傳方面也已無力再投入了,見此情況,好友周立波自導自演了一個小炒作,以客串“砸場子”來吸引大家對《我11》的關注度。
《我11》——王小帥的11歲
在王小帥的作品中,多多少少都會帶有一些他個人命運的痕跡,甚至就是真實事件。在2012年5月公映的《我11》就是王小帥自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它講述的是六七十年代支援三線建設的家庭里二代子女身心成長的一段歷程,片中11歲的男孩兒王憨幾乎就是真實生活中11歲的王小帥——1975年,11歲的王憨在親眼目睹了一起“殺人事件”后不得不背負上心靈的煎熬,加上朦朧中獲知了成人世界里的性事,讓他身心開始發生了靜悄悄的變化,體內瘋長的荷爾蒙和外界的壓抑環境不時發生著碰撞……
而“王憨”也經歷著王小帥的成長——王小帥還在襁褓中時就被父母從上海帶到了貴陽山區的小縣城支援“三線”建設,兒時記憶中的山水草木和自由自在讓王小帥至今難忘,而與之相對應的父母的煩惱也在慢慢成長的王小帥心中烙下了印記:王小帥的父親是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的大學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兒女能通過求學的途徑離開山區,為此不懂得繪畫的他竟能按照書本一邊學一邊教給兒子……這樣的時代背景對于看過《青紅》和《我11》的觀眾應該都不會陌生。
王小帥13歲的時候,因為父親的工作調動跟著家人離開了貴陽,后來又考上了北京中央美院附中,可無論更換了多少新的環境,他始終難忘在貴陽生活的那一段記憶,“以后有機會我還要把學畫的這段放在電影里,現在以描寫回憶那段投身三線建設為背景的作品并不多,可我相信總有親歷過的觀眾會在這樣的故事里找到共鳴。” 王小帥就這樣用電影向觀眾傾訴著自己的故事,傾訴著那段歷史。
“其實《我11》不一定就是我的11,也不一定就是專指三線建設那批人,在現在的中國很多人也都有這樣的經歷,浮萍式的家庭很多,對這樣的精神漂移都會有所感觸,我們都會有共鳴。”也許,對于王小帥,電影正是一個傾訴者尋找共鳴的最好的藝術途徑。
QA
《BLOOM》:您的影片更多的是關注小人物的成長、命運和家庭,這是基于對自己生命的思考嗎?
王小帥:受到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我一直認為做人要有獨立的、理性的,和別人不一樣的思考。我更愿意在一個事件之外去觀察和思考,不只是我自己的人生,還有我周遭很多人的人生,他們的悲傷、幸福、快樂和煩惱來自哪里,又怎么結束……這些都是我今后希望通過電影想表達的東西。
《BLOOM》:最近對什么話題比較感興趣?
王小帥:最近和優酷合作了一個微電影項目——“十二星座微電影”,很有意思。我拍攝的是白羊座、獅子座和射手座,平時我對星座有些了解,現在把它用微電影的方式表現出來,絕對是個新鮮的嘗試。
《BLOOM》:在電影作品方面下一步的計劃是什么?
王小帥:在我的潛意識里一直有要拍一部關注和探究家庭、親情和家族成員、兩代人之間的問題的作品的計劃,這是逃不掉的,《我11》后是在準備拍一部新電影,我正準備去東北體驗生活,寫劇本。
《BLOOM》:事業給你帶來的幸福感是什么?
王小帥:電影能成為很多人的夢想,是因為虛幻的銀幕和真人之間有一種夢幻和現實的照應,這是電影的魔力。有時候真的很累很辛苦,但只要想想,對于很多只能是夢想的人,我有幸做了這個事兒,那還要說什么辛苦,還怕什么困難,自己已經是挺幸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