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實驗中學 張 愷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和諧社會來自和諧的教育。國家的富強、社會的發展、民族的興旺,教育擔負著一種特殊的責任。作為教育主體之一的教師,其專業化發展(程度和水平)無疑對國民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師專業化是一個專屬名詞,對它的解釋,我們應該采用逐層剖析的方式,層層解讀,再融合歸一。在這里,將“教師專業化”分成三部分,即“教師”、“專業”、“化”。
教師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職業之一,從廣義上說,所有有意識地傳授知識、技能、思想的人,都可以被稱為教師。從狹義上說,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教師,是指受過專門訓練、受一定社會的委托、在專門培養人的教育機構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的專門人員。
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和塑造者。因此,人們把“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崇高稱號給予人民教師。在教育中,教師是起主導作用的,是學生身心發展過程的教育者、指導者、組織者。教師工作的好壞影響到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水平和素質提高的程度。
教師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需要把人類長期積累下來的社會精神財富傳授給下一代,需要培養人的思想品德,也就是說,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書,更是育人。要按照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把年輕一代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身體健康的未來人才。
教師的職責是教育,教育是教師職業存在的唯一目的和價值。也就是說,教師的價值體現著教育的價值。教育和接受教育是人的本性,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同時,人的存在還具有意向性和文化性。意向性是說,人有意識地接受來自外界的知識和教育,以提高自身生存的能力。文化性是指,人不同于其他哺乳類動物,人在解決了生存這個第一需要之后,還需要得到同類的理解和尊重,人有著更多的精神層面的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往往來自教育,當一個個體發現另一個個體由于具有某項技能而被其他個體尊敬時,他就會有意識地主動地模仿和學習這一技能,而早先掌握該項技能的個體則有意無意地充當了教育者的角色。當受教育的個體因為教育者所傳授的技能而受到其他個體的尊重時,教育者自身也會受到尊重,由于實現自身價值而獲得極大的幸福感,并可能會因為這樣的經歷而長期從事教育工作,以繼續追求實現自身價值的幸福。
《現代勞動關系辭典》對專業的定義是:“專門的學業或在某個領域從事專門事業而具有相應的職業特性。”《后漢書·獻帝紀》中記載:“今耆儒年逾六十,去離本土,營求糧資,不得專業。”
現在,專業更多地指根據社會需要而分設的專門職業或學業門類。通常,生產社會化水平越高,社會分工就越細,相應的專業門類也就越多。
專業是一個歷史范疇。一方面,專業有類別之分,正所謂“術業有專攻”;另一方面,各個專業有先后之分,例如:牧師、傳教士、醫生都是社會所公認的歷史比較悠久的專業;同時,專業的產生、形成和發展也是有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的。對教師而言,雖然在人類社會早期就有了教育活動,但是作為一個專業,卻只有300 多年的歷史。
教師自從成為一類專業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了社會的尊重,社會學家埃利奧特等西方學者曾經把教師、醫生、律師和神甫并稱為“四個偉大的傳統專業”。
在這里,我們要對“化”字作一個專門的分析,原因是,教師專業化這一專屬概念里,“化”字最為重要。
“化”字,古已有之,做變化、改變解。屈原《離騷》中有:“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其中的“化”字即為此解。在《辭海》中“化”字的解釋是:“表示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態。”
也就是說,“化”字有兩種解釋,一則表示一種狀態或標準,即必須達到某種臨界要求才合乎標準;二則代表一種運動的意思,即只有不斷補充物質或能量才能保證不超出該狀態要求的閾值范圍。在教師專業化中,筆者認為“化”字的兩種含義都存在,即教師專業化是一個標準也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補充新知的過程。
理解了前面三個部分,才能綜合起來理解教師專業化。教師專業化,簡單地說,就是指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通過專門訓練和終身學習,逐步習得教育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并在教育專業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從教素質,從而成為一名合格的專業教育工作者的過程。
劉捷在《專業化:挑戰21 世紀的教師》一書中對教師專業化給出的定義是:“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個體水平提高的過程以及教師群體為爭取教師職業的專業地位而進行努力的過程。”
筆者贊同這個定義,因為這一定義不光反映了教師提高自身的客觀過程,也表達了提高自身的主觀愿望,這是教師主觀能動性的反映,而這種主觀能動性的價值是遠遠高于教師提高自身的過程的。因為從哲學層面考慮,這反映了教師對教育專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教師的主觀能動追求屬于馬斯洛五大需求層次中最高層次的需求,即自我實現的需求。
在歷史上,哲學界一直十分關注教育活動,從古至今許多著名的哲學家同時也是教育家,但是真正運用哲學的理論研究教育、并使其成為哲學的一個分支——教育哲學的歷史卻并不是太久,而且并沒有引起廣泛的重視。特別是20 世紀以來,教育哲學領域一直被這樣的問題所困擾:教育哲學有存在的價值嗎?我們說,任何教育活動(包括教師專業化)都離不開哲學的支撐。在這里,我們要提及哲學的四個主要領域,即形而上、認識論、邏輯學和價值論。這些領域的理論知識對我們的教育活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教師專業化是教師提升自己的過程,而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考慮最多的問題應該是教育的目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為什么選擇成為教師,這是一個典型的教育哲學式思考,不運用哲學的思維方式是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的。
1999 年6 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2001 年6 月,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隨后我國基礎教育領域開始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每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深入理解本次教育改革的背景、政策、理念和要求,就無法將新課程的目標和任務真正落實。
無論是教育行為還是教學活動,都是以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的,在這方面,照本宣科顯然是行不通的,只有融會貫通方能熟練運用。而任何教育教學理論的提出都是基于一定的哲學或心理學、生理學基礎的,如果熟知哲學,理解起來就會事半功倍。
職業和事業是不一樣的,職業是生存手段,事業是精神追求。僅僅把教師當作一個職業,當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容易產生職業倦怠,而將它提升到畢生事業的層面的時候,則可以經受住任何的風吹雨打。
杜威認為,教育不僅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目的。即:“教育的目的就是更多的教育。”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不斷地去思考教育的目的,豐富教育的手段。
我們理解了教師的概念,現在,再從哲學的層面詮釋一下人民教師。如果說教師是令人尊敬的,那么對人民教師的形容只能是崇高二字。而且,也只有人民的教師才是崇高的。
什么是人民教師?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將學校內從事教育工作的專業人員稱為人民教師。列寧明確地把社會主義社會中的教師稱為人民教師,把建設一支這樣的無產階級教師大軍作為實現文化使命的重要保證,認為,人民教師肩負著培養建設新生活的年輕一代的重任,是向人民群眾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和進行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可靠支柱。他指出,“不提高人民教師的地位,就談不上任何文化”,應當“把人民教師提高到從未有過的崇高地位”。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不單單是教書,還必須育人。要具有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平等待人、努力學習等高尚的職業道德及行為;要有比較高的政治理論素養和思想水平,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要有比較淵博的知識和廣泛的文化涉獵,精通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并掌握教育科學,懂得教育教學的規律,按照國家法律的規定,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中最寶貴的東西是教師的信念”。信念決定態度,態度左右言行。教師是教育的主體之一,由于他(她)具有豐富的知識和閱歷,使得他(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無法想象沒有堅定的教育信念的人能成為一名優秀甚至合格的教師。
目前各省市(區)的教師繼續教育或教師專業化培訓,大多是“六分重學科能力,四分重技能方法”,但是對哲學、心理學的理論課程則不是非常重視。究其原因,不外乎這幾點:一則,這些課程“見效慢”,不能直接指導教學活動,受訓者不愿意學;二則,這些課程相對來說理論多于實踐,案例不好找,培訓者不愛教。
實際上,這些課程,特別是哲學課程,它雖然不能幫助教師直接改進教學,但是它為教師提供了深入思考和理解教育教學問題的方法及途徑,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是有著重要價值的。
知識可以學習,方法能夠借鑒。從哲學角度考慮,人始終是社會的人,社會性是人不能磨滅的屬性。社會上的人就會受到經濟、社會、文化、價值取向等多方面的影響。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近,人與人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多元化的時代已經來臨,新的技術、新的方法隨處可見。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幫助學生更快更多地了解這個世界和這些變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新的思維呈獻給學生,以幫助學生跟上這個時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