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五
(廣東 韶關 512000)
農電“兩改”完成后,電力營銷已拓展到廣闊的農村市場,而我國農村配電網線損率高,除基礎設施方面的問題之外,管理手段落后也是重要的一個方面。而降損必須從技術降損和管理降損兩方面進行,技術降損是基礎,管理降損是關鍵。本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就加強電網降損節能管理方法進行總結。
在電網規劃建設改造中,應充分考慮其對線損的影響。根據本地區負荷增長情況,合理安排和調節輸變電工程項目,構造高供少損的電網格局。高壓盡可能延伸到低壓電網末梢,最大限度地縮短低壓線路供電距離,實現低壓全封閉式供電,電源點盡量確定在負荷中心的最佳位置,農村低壓用電要根據負荷變化情況來合理確定變壓器位置,盡可能設在負荷中心,線路走向應由電源向四周呈輻射狀,減少或避免近電遠供或超過供電半徑的現象。
無功補償應遵循的原則是全面規劃,布局合理,分級補償,就地平衡。
依據原則,在無功補償方面,應采取集中、隨器、隨機、跟蹤等方式進行無功補償。結合補償的三種方法,突出側重,集中補償與分散補償相結合,以分散補償為主;降損與調壓相結合,以降損為主輸電網補償與配電網補償相結合,以配電網補償為主,供電部分進行補償與用戶進行補償相結合,以就地平衡為主。
低壓電網中由于各種單相負荷的接入,三相負荷往往很不平穩,使變壓器和低壓線路產生的損耗大大增加。在輸送相同功率的情況下,三相負載不對稱造成的變壓器和線路的損耗比對稱運行要高得多,不平衡度越大,損耗越大。
1.3.1 相線和中性線截面相同時功率損耗的計算
單相二線制供電時,IX=IN=I,則ΔP1=2I2R;兩相三線制供電時,IX=IN=I/2,則ΔP2=3×(I/2)2R=3/4I2R。
三相四線制平衡供電時,負荷平均分配到三相上,則每相電流為I/3,中性線電流IN=0,則 ΔP3=3×(I/3)2R=1/3I2R。根據以上關系式可得出:ΔP1/ΔP2=2·1.167 倍,ΔP1/ΔP3=6 倍,ΔP2/ΔP3=2·55倍。由此可見,中性線和相線截面相同的三相四線制供電,三相負荷不平衡時,線損要增加2~6倍。
1.3.2 中性線截面是相線截面的1/2時功率損耗的計算
中性線截面是相線截面的1/2時,中性線電阻就是相線電阻的2倍。單相二線制供電時,ΔP1=I2R+2I2R=3I2R;兩相三線制供電時,ΔP2=2(I/2)2R+(I/2)2× 2R=I2R;三相四線制平衡供電時,Δ P3=3×(I/3)2R=1/3I2R;可得:ΔP1/ΔP2=3 倍,ΔP1/ΔP3=9 倍,ΔP2/ΔP3=3倍。以上計算說明,在中性線截面是相線截面1/2的三相四線制供電情況下,當三相負荷分配不平衡時,線損要增加3~9倍。
通過調節變壓器分接開關來進行調壓。在負荷高峰期間調節變壓器分接開關,將10kV電壓調至上限,當負荷處于低谷時將10kV電壓調至下限。分接頭的選擇原則為:
1)所選分接頭位置,應使二次側母線實際電壓不超過上下允許的偏差范圍;
2)升壓變壓器的分接頭位置,在保證發電機有最大的有功出力和無功出力的前提下,盡量放在最高位置運行;
3)降壓變壓器的分接頭位置,應盡量使二次母線電壓在額定電壓與下限之間運行。調度運行部門還應根據電網典型日負荷曲線,科學制定主析變壓器分接頭的日調整方式,力求以較少的調整次數,達到較大的經濟調壓效果。
配電變壓器損失在配電系統電能損失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在農村配電系統中,變壓器白天基本處于空載運行狀態,導致了配電變壓器空載損耗約占整個10kV配電損耗的20%~40%。因此,降低配電變壓器損耗十分重要。首先,要嚴格堅持1:1·5~1:1·8的用電設備容量與配電變壓器比來選擇變壓器,盡量采用節能型變壓器以提高變壓器負荷率。
計量的關口表不準,造成計量不準,漏損電量。農村配電臺壓的計量表計尤為突出。因此,首先應加強表記管理工作,加快更換舊電表的速度,統一配備合格的損耗較小的電子式電能表,對用戶電能表實行條形碼管理,建立臺帳,定期修、校、輪換,提高表計準確性。其次是要合理配置市區環網計量裝置。由于市區環網實行“閉環結線”、“開環運行”,因此,給線損統計和線損管理帶來麻煩。線路之間存在互供電量,單條線路進行線損計算其結果并不準確,甚至有時無法進行計算。
選擇導線既應考慮其經濟性,還應考慮其安全性。導線截面積選擇偏大,線損就會偏小,但會增加線路投資;導線截面積選擇偏小,線損就會偏大,出現“卡脖子”現象。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應按導線的經濟電流密度來選擇導線的截面積。
依據電網潮流的實際情況,結合理論計算確定出最經濟的系統運行方式;尤應注意負荷曲線的調整,調度員要嚴格按照變電站主變壓器運行曲線的要求,及時投切主變壓器。
堅持每月召開一次有生技、調度、營銷、運行工區等部門參加的線損分析會,通過電能平衡分析,理論與實際對比分析,與歷史同期比較分析,與平均水平比較分析等方法,綜合分析各線路、各臺區線損完成情況找出影響線損主要因素。對線損異常高的線路和臺區進行重點監控和深入研究,及時找出存在問題,提出解決對策,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降損活動,堵塞線損管理上的漏洞,實現線損的常態管理。
首先應建立專門的線損組織機構。通過成立領導組,并下設技術線損小組和管理線損小組,來制定全局的線損指標,并實行線損分級管理,將線損指標層層分解,各負其責。其次,建立一套線損考核制度和獎懲辦法,是降低線損的又一項有力措施,根據每條線路、每個臺區實際情況,制定出內部考核辦法,將線損指標與相關部門、班組、供電所職工、農電工工資和獎金掛起鉤來,進行嚴格考核,并月月兌現,張榜公布。
抄表日期隨意改變,將影響線損率的正確反映,會產生錯誤。因此,必須嚴格落實抄表制度,杜絕錯抄、估抄、漏抄等現象的發生,盡可能使用電子抄表器,使抄表時間差和表碼誤差降到最低限度,切實提高抄表的實抄率和正確率。對高供低計的客戶應按規定逐月計量,按照抄表卡上的所抄電量,對客戶特別是大客戶的相鄰月份和同期月份用電量要進行審核、分析和對比,及時發現并查明客戶用電量升降異常的現象及原因,及時補救,減少差錯,盡量做到合理計量,公平交易。
首先要堅持搞好用電普查,堵塞營業漏洞。其次,應盡快實現全局營銷系統聯網,完善“五分”管理系統,采用統一時間,同一數據鏈來進行“五分”考核,保證數據真實性。另外,還應考慮到營銷系統與調度自動化系統配調合一,SCADA與電能管理系統合一的問題。
積極推行計算機線損理論計算工作,根據電網變化及時進行計算,并重新制定線損指標。并注意對電網日常資料數據的積累,力求使線損管理工作科學化,規范化。
總之,線損管理是一個內容豐富、牽涉面廣的重要綜合性管理工作,應做到有目標、有規劃、有計劃、有標準、有總結,形成較為完善的閉環管理,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和獎罰細則,以健全的組織體系做保證,降低管理線損,從技術和管理兩方面雙管齊下,尋找降損途徑,提高供電企業的經營效益。
[1]季崇參,農村電網線損管理及降損措施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