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劉霖
(周口市土地勘測規劃室,河南 周口 466200)
農地整理是國家對土地整理規劃的其中一項工程,也是土地利用中總體規劃中顯得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否能做好農地整理和本地以、更高一級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銜接和全面協調,直接關系到農地整理的能否取得最佳成效。我們目前規劃農地整理廣泛表現于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全局性,農地整理沒做好規劃長期打算,往往只看重短期效益。為此,對于農地整理工程規劃缺乏經驗、少考慮長遠目的,諸多環節出現了不合理規劃、修改問題,又造成生態惡化的后果。如何解決農地整理對生態造成的影響,應該重視、正確農地整理的合理規劃、修建,與及與農地相關的建設項目。
1.1 農地整理缺乏生態保護意識
在土地整理過程中,農地整理猶其被重視。農地是農民生活、耕種的地方,農民離不開土地。從舊時代無化學耕種到機械化的耕種,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機械化耕種的時代,農民的收入迅速增長,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農作物種類的增多,也給農民帶來可觀的收入。全是隨著土地的開發、機械化的運用,還有混凝土的修建等,給原來的耕種土地生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和影響。機械化的運用,雖然提高了生產生,但是給土地生態帶來了污染;耕種土地無規劃地開始,破壞了原生態的景觀,對某些生物造成了破壞;各種混凝土修建,造成了水生生物的破壞等。農地整理過程中,如果不能正確對耕種土地進行合理規劃,土地不但得不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時耕種土地也得很好的利用,達不到集約利用的目的。如果農地整理不能解決生態影響問題,將也是生態問題,發展與影響得不到協調,嚴重造成逆境的發展后果。農地整理的實現,關鍵在于生成問題的解決,做好生態才能更長久地發展農經濟,改善生態、生產環境。
1.2 農地整理設計問題
在土地整理過程中,對于農地整理的設計并不能考慮周全。往往只注重于經濟的當前局面,而不考慮到以后的生態影響問題。在對農地整理過程中,對田地的保護意識不深克。許多農田被農地整理變成了一片旱坡,或者廢地。比如很多地區受到市場的影響,看到水果在市場上消量不錯,能帶來一定的經濟來源,大片水田改為坡地種果樹。到最后種水果的“跟風”已過,不但水果太多,價格賣不了好價錢,而且只能將果樹砍掉。這樣一來,水田不但沒了,果園也沒了。其海外僑胞,就是村村通路的新農村建議,有某些地方不能合理地對農地整理。很多建設只看中某一地段平旦,出入方便,毀農田建設。這樣一來,新農村建設成功了,但是農田沒了。再者,許多混凝土修改規劃不合理,混凝土建設穿插農地,占用農田種地。不但對生態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而且農地占用嚴重,難以保證農地可持續性發展。給整個農村生態事來了惡變。
1.3 農地整理污染問題
在土地整理規劃中農地整理較為嚴重為污染現象。由于對種田或者其它農作物規劃不合理,工廠、街道排污處理不夠,建設經濟的同時,農地整理免不開被污染。造成田地用水不便利、水源不適合農作物使用,或者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對污染現象的改造。這些都是農地整理相關產生的不協調,用地不適當,建設不適當產生的生態惡化后果。原來應該保持的田地被規劃為樓房使用,原來可以彎路修建的公路,把田地占用。這一切不合理不適當的土地整理,都只在方便建設為理由而污染了農地或者毀掉原有的田地。給生態帶來人為的污染,本來可以避免的污染,被土地整理的不合作造成生態的不協調污染。農地整理規劃只想方便現代化建設,忽略了生態污染問題。
在目前的農地整理中,特別是一些土地開發整理示范區,一些地方開墾荒地、荒溝、荒灘、荒丘,整理“空心村”,增加了耕地面積,發展了農業生產,為解決當地群眾生活,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發展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有些地方沒有經過認真調查分析,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管理,也出現盲目毀林開荒、圍湖造田等現象。這種破壞土地生態,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只會加快水土流失、土壤沙化,使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有悖于農地整理的初衷,對于農地整理產生的生態問題,如何找到解決辦法,提出幾個重點方案。
2.1 對于農地結構盡可能排除混凝土建設。由于混凝土建設缺乏透氣、非藏水分、擴大熱量等性質,在田間、坡地等建設公路、水道等,有影響于農作物或其它植物的生長環境,造成生態的變化。為此,田間、坡地等農地區域,不宜使用混凝土建設。
2.2 對于農地占用問題應該在規劃路線上改正。比如田間、坡地,不宜開路口,特別是要道。每天來回汽車帶來的二氧化碳污染外,還占用了農地。因為不建彎路是節省建設經費、方便交通,但是占用農地搞建設并非正確策略。
2.3 對于農地區域應該提高綠化意識。農地區域綠化,能夠給農作物保護水分消失,減少日光的照射,從而也保持日夜的溫度偏差。做好農地綠化環境,還可以吸引掉機械、人類、動物產生的二氧化碳,很大程度地保護了生態環境。
2.4 對于農地某些地方,不但應該保持原有的溝塘,對于不能使用種農作物的地方,適當用泥土建設能積水的溝塘。不但可以防止旱澇,保持農地間的充足水分,清鮮空氣,還可以生棲其它生物,從而保持生態平衡,減少生態惡劣變化,給農地持續良好的種值環境。
耕地是土地的精華,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隨著經濟的發展,日益嚴重的耕地保護形勢。如何保護耕地。如何能在耕地數量穩定的情況下提高耕地的生存和發展的保障能力已成為關注的焦點。近年來,中國的耕地保護,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農業土地整理功不可沒。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農業土地整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耕地質量問題,生態環境問題。認真思考這些問題是必要的。本文通過對農地整理中生態問題的分析,發現主要原因還是歸結于生態保持意識問題。只考慮方便交通、當前市場經濟,不考慮持續生態保護,是農地整理中造成各種生態問題的主要原因。比如在農地整理中農地的占用、混凝土的建設,還有機械化和污水等污染現象,給生態造成不平衡。文中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解決建議,例如農地區域盡可能地減少混凝土建設,不只方便于交通、節省建設經費而在農地間開路、建設,應該彎路不占用農地。而且農地區域應該搞好綠化,保留溝塘等。只有提高對生態的保護意識,正確規劃土地利用,才有望解決農地整理的生態問題。
[1]葉艷妹,吳次芳,黃鴻鴻.農地整理工程對農田生態的影響及其生態環境保育型模式設計[M].農業工程學報,2001第5期.
[2]鮑海君,吳宇哲,胡昱東.環境倫理型農地整理規劃設計與運作模式探討[J].經濟地理,2003第3期.
[3]葉艷妹,吳次芳,程承彪,邱玲章,黃盛玉,鄭瑞輝[M].應用生態學報,2002第9期.
[4]葉艷妹,吳次芳,程承彪,邱玲章,黃盛玉,鄭瑞輝.可持續農地整理項目工程設計的理論和.
[5]方法研究—以福建省長泰縣雪美洋土地整理項目為例[M].應用生態學報,2002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