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頡
(黑龍江第二技師學院,黑龍江 綏化 152400)
技工教育是職業教育的一個特殊群體。進入技工院校的學生大多來自貧困的農村或者城市低收入的家庭,生源普遍文化基礎薄弱,學習的自覺意識薄弱。這些學生年齡基本上在十六至二十歲之間,年齡和社會因素、社會閱歷、知識層次等決定了這部分學生自我意識增強,自我約束能力弱,注重物質追求,公德意識淡薄,不注重思想品德修養的加強和提高。近年來技工院校的生源發生了變化,由于國家政策對職業教育的大力扶持,以及大學生就業率的大幅度下降,出現了部分大學生“回爐”讀技校,實現曲線就業的現象。生源結構的變化迫切需要技工院校制定相應的更加靈活的教學計劃與教學安排。技工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與市場不接軌更是當前職業教育最大的問題。以上這些問題對技工教育工作都是極大的考驗。為使職業教育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作為技工院校的一線教師,我僅對技工院校發展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個人的見解。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環境的變化,技工院校應高度重視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加強德育課教師隊伍建設和德育課教師培訓工作,創造條件不斷提高德育課教師思想道德修養和教育教學能力。德育課教師應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和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和從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力,學校按照教學任務要求配齊配足德育課教師。
班級配備具有奉獻精神、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高水平的班主任。加強學生日常行為管理,充分發揮班主任在技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班主任還可通過家訪等形式同學生家長建立經常聯系,引導學生家長參與思想道德教育,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緊密結合。要特別關心單親家庭、困難家庭的學生的思想教育,為他們提供指導和幫助。
我家的小孩剛上初中的那段時間,回家經常和我說,老師管理嚴格,但很有方法,從不訓斥學生,心胸很開闊,學生有什么困難,老師都會熱情幫助,和老師相處就像家人一樣。技工院校的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教育,更應特別注重品德培養,教師的言傳身教,讓學生學會了很多做人的道理。重視知識傳授,又要重視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引導學生自覺遵循道德規范,形成知行統一、言行一致的優良品質。
目前的技工院校的教學模式,是針對招收的初中畢業的學生,遵循的是一年理論課,一年校內實習,一年工廠頂崗實習的三年制的教學計劃。但是大多數的技工院校學生中考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低,這樣的理論基礎在學習物理、工程力學等課程時上課根本聽不懂。目前技工教育面對的生源發生了變化,初中生源日益減少,部分高中和大中專畢業生“回爐”讀技校,另外還有下崗失業人員、農村勞動力和企業在職職工的培訓,這些培訓正逐漸成為技工院校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
技工教育應當面向各類勞動者,根據生源不同類型改革培養模式,制定靈活的教學計劃與教學安排,進行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技工教育是就業教育,必須以就業導向改革職業教育發展,要在課程設置上下功夫。對理論知識課程遵循“必需夠用”的原則。合理調整專業設置,采用靈活適用的教學計劃,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加強教學的針對性,使教學工作達到因材施教,避免了在學習上“吃不飽”或“撐不下”的現象。學校可以針對各專業生源進校時進行摸底調查,然后分為兩個層次,把高中及高中以上的畢業生、品學兼優的初中畢業生編入高級工班,對于初中只上一年或初二輟學而進入技校就讀的學生,由于基礎差,必須另制定一套適用的教學計劃,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可單獨編制班級,也可采用只實習操作,不上理論課的教學模式,或半天上課半天實習“半工半讀”的教學模式。課程設置上重視實際操作,根據就業市場和企業的需要,加強技工院校學生的就業指導,全面提高技工教育的質量,推動技工教育的新發展。
技工院校應當把各種形式的培訓作為經常性的工作,作為學校發展的支柱產業,積極參與對下崗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和企業在職職工的培訓,爭取建立實訓基地,最大限度地增強功能,拓展生存和發展的空間。2010年全年,我院職工在完成全省技工教師培訓工作的基礎上,培訓了鐵路客運貨運職工近5000人次,為我院的辦學拓寬了新思路。
近年來,技工教育蓬勃發展,但產業升級步伐突飛猛進,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技工院校培養的技能人才已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迅速升級的需求。為解決這一問題,技工院校應與企業合作建立一批生產實訓中心、產學合作項目,與企業開展全面、多層次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培養方式能為經濟建設發展培養大批生產一線的技能型實用人才。走校企結合之路,有助于技校專業的準確定位,根據社會用人信息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更新專業培養內容。其次,校企合作有利于學校師資隊伍建設,也能解決學校對教學設施和實訓基地建設投入的不足。校企合作使學生的整個培養過程完全跟著企業需求的變化走,不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反過來也能極大地促進招生,學生畢業時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零接軌。實踐證明,就業形勢好的學校和專業,招生形勢也好。從招生、教學、管理、就業方面與企業尋求合作,最終達到學校、企業、學生三贏局面,這才是最終目的,更有前瞻性。
目前大多數技校都能意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在具體工作中還有很多問題,部分院校的校企合作只停留在人才交流范疇內,大部分技工院校也是僅僅與少數幾個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校企合作的層次還有待加深。技工院校主動,改革人才培養方式,邀請企業資深技術和管理人員參與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大力促進技工院校教師隊伍向“雙師型”轉化,從而從根本上保證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學校和企業共同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共贏的長效機制。通過制度明確合作雙方的預期收益,規定雙方的權、責、利,建設資源共享的開放平臺,尋求學校與企業在信息、技術、人才、設備等方面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
畢業生就業是衡量一所學校辦學質量與辦學實力的重要標準。為了更好地了解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掌握就業市場的用人需求,探索技工人才培養的新動向,技工院校應開展畢業生就業質量調查。調查形式可以深入工廠車間現場訪談,也可以電話訪問學生家長了解學生的工作情況,調查的內容包括:進入工作崗位后是否能獨擋一面,工作表現是否得到了公司領導的表揚,所設專業是否符合市場需要,能否學以致用等等。這些問題能夠直接檢驗技工院校的辦學質量。
技工教育發展到了一個關鍵時期,技工院校面臨著更多的困難和挑戰。競爭的壓力讓我們產生憂患意識,一切有利于技工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創新措施顯得非常重要,我們要不拘一格,以更加靈活的機制應對市場的變化。
[1]王忠成.對技工教育教學改革的探討.[J]時代教育2009.
[2]景年杰.中職學校機械專業建設中加強德育教育的必要性.[J]職業技術,2011.6.
[4]應麗梅.廣東省技工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職業,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