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六萍 鄭瑞軍
1.山西省晉中市第一人民醫院,0300242.山西省晉中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
《臨證指南醫案》是清代醫學大家葉天士臨床經驗集萃,反映了一代醫學大家遣方用藥的特點,具有極高的臨床研究價值。本文茲對其中治療胸痹諸方用藥規律探討如下。
本文所收集的方劑均來自《臨證指南醫案·胸痹》[1]。共搜集到方劑15首,用藥24味。處理方法:將收集到的方劑采用用藥頻率、藥物功效以及氣味歸經進行分析歸納。
(1)用藥頻次統計:《臨證指南醫案·胸痹》中15首方劑,共涉及中藥24味。使用頻次見表1。

表1 用藥頻次統計
(2)用藥功效統計:運用統計學方法將《臨證指南醫案·胸痹》中的全部用藥歸屬于四個主要類型,見表2。

表2 用藥功效統計
(3)藥物氣味、歸經統計:四氣、五味、歸經是中藥藥性的主要內容,是分析中藥治病用藥規律的主要依據,本文對《臨證指南醫案·胸痹》使用藥物的四氣、五味、歸經進行了統計分析。見表3、表4、表5。

表3 用藥四氣統計
平性藥,指寒熱界限不明顯,藥性平和,作用緩和的一類藥[2]。

表4 用藥五味統計

表5 用藥歸經統計
(1)用藥功效統計分析:根據用藥功效統計分析顯示:《臨證指南醫案·胸痹》中用藥最多的是通陽化氣、行氣止痛藥,其中通陽化氣藥4味,占用藥總數的37.5%;行氣止痛藥7味,占用總數的33.3%。用藥頻次最多的是薤白,共用到8次。《長沙解藥》載:“薤白,辛溫通暢,善散壅滯,故痹者下達而變沖和,重者上達而化輕清”;《名醫別錄》載:“歸于骨,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按照用藥頻次排在前五位的是:薤白、半夏、桂枝、茯苓、生姜。
2.用藥氣味歸經統計分析
《臨證指南醫案·胸痹》中四氣的選擇最多的是溫性藥,占用藥總數的75.4%。《臨證指南醫案·胸痹》載:“若夫胸痹,但因胸中陽虛不運,久而成痹。”《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載:“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皆認為胸痹的主要病機為胸陽不振,虛實夾雜。治療當以溫陽化氣為主,行氣止痛佐之。
在五味的選擇上則以辛味最多,占用藥總數的43.7%。《臨證指南醫案》中對于辛味藥的運用和闡述最多。“寒痰濁氣凝遏,辛溫定法”,“以辛香開氣之屬,可以醒陽,可以宣濁,上下分布,病機自減”,“辛甘化陽”,“辛甘理陽”等等。充分體現出了葉氏對于辛味藥的理解和運用的精妙,同時也突出了葉氏用藥重視氣味的特點。
在歸經的選擇上以肺、脾經最多,占用藥總數的36.8%和32.9%。《金匱要略直解》曰:“諸陽受氣于胸,而轉行于背,氣痹不行,則胸背為痛而氣為短也。”《金匱要略心典》曰:“胸痹不得臥,是肺氣上而不下也……其痹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飲以為援也。”緊緊圍繞胸痹胸陽不足、寒痰壅盛的病機特點。藥物有針對性地選擇應用,正是中醫理論指導下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以藥物治療具體病癥為依據,長期臨床實踐的結果[2]。徐靈胎認為:“不知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泛,必無捷效;執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根據《臨證指南醫案·胸痹》中15首方劑,24味用藥的統計分析顯示:在功效的選擇上以通陽化氣、行氣止痛為主,分別占用藥總數的37.5%和33.3%;在四氣的選擇上以溫性藥為主,占用藥總數的75.4%;在五味的選擇上以辛味藥為主,占用藥總數的43.7%;在歸經的選擇上以肺、脾經為主,分別占用藥總數的36.8%和32.9%。
根據上述統計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臨證指南醫案》對胸痹的認識和治療與《金匱要略》是一脈相承的。程門雪曰:“天士用方,編采諸家之長,不偏不倚,而于仲師圣法,用之尤熟。”
處方尤注重氣味。“論藥必首推氣味”,“圣帝論病,本乎四氣,其論方藥,推氣味”。葉氏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將氣味的理論與實踐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為葉氏處方的一大特色。
[1]葉天士,黃英志 .臨證指南醫案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
[2]高學敏 .中藥學 .第7版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2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