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地回答“為什么年年要討論這些問題”,不應該簡單地導向到追問這些問題為何仍然沒有解決。須知,僅靠一年兩年的努力、單憑一個兩個舉措就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真正的難題
在民眾的期待和注視下,2012年全國兩會拉開大幕。黨的十八大前召開的全國兩會,向全國人民和世界傳遞何種信息,備受海內外關注。
作為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代表委員履行法定職責、完成法定議題的兩會,也是圍繞國家發展中最現實、最緊迫、最關鍵的問題,一年一度尋求共識、進行動員的平臺。
民生,是國家發展中最現實、最緊迫、最關鍵的問題,民生話題始終熱度不減。兩會上,政府要報告過去一年的民生“清單”,列出新一年的民生“指標”,接受代表委員的審視,聚民心、匯民意、集民智,達成解決問題的共識,發出新一年攻堅克難的動員令。
主流網站進行的2012年兩會大型調查表明,今年兩會民眾關注的焦點集中在社會保障、收入分配、食品安全、醫療、教育、房價、物價等民生領域。這些,都是近年來兩會不“缺席”的話題,也是政府施政的重點。
為什么這些問題年年要討論?我們不必諱言,這些問題,無不是中國“發展起來”的新煩惱,也無不是中國“發展得還不夠”的新表征。一方面,民眾的民生期待隨著國家的發展也在“水漲船高”,另一方面,較之“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中國的發展還遠遠不夠,解決民生難題不可能一蹴而就,自然年年會成為兩會熱點。
因此,公允地回答“為什么年年要討論這些問題”,不應該簡單地導向到追問這些問題為何仍然沒有解決。須知,僅靠一年兩年的努力、單憑一個兩個舉措就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真正的難題。
事實上,政府為了致力于更多的公平正義、更多的民生幸福,從未懈怠。政府以最大的決心,不斷加大民生問題攻堅力度,持之以恒的努力,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剛剛過去的2011年,交出的是可圈可點的民生答卷---
1000萬套保障房全面開工建設,比原計劃提前一個月完成任務;全國城鎮新增就業達12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穩定在4.1%;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分別實際增長8.4%和11.4%,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貼標準從每人每年120元增加到200元;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全國月人均養老金達到1531元;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為680個國家試點縣的所有農村義務教育學生提供每天3元錢的營養膳食補助;集中整治食品安全、嚴懲“地溝油”犯罪,大快人心;醫改已經取得重大進展,普通民眾的看病難看病貴開始得到緩解。
來之不易的成績單的背后,是千千萬萬普通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總體上民生改善劃出的是一條向上的K線。
答卷可圈可點,解決民生問題卻仍在路上。人民的事情人民辦,我們期待今次兩會,在民生問題上體現更多的建設性,為了凝聚人民的力量攻堅克難,達成這樣一些共識---
解決民生問題,看到成績更要增強信心。作為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13億人口大國,任何一點點進展都來之不易,任何進步都值得歡呼。要通過兩會,讓人民群眾從身邊發生的變化中、從生活得到的實惠中看到希望,從政府的竭誠努力中增強信心,上下同心攻堅克難。
解決民生問題,說“問題”更要“把脈開方”。代表委員當然要把民聲帶到兩會,但兩會不應只是疾呼,也不應只是痛陳時弊,而更應“集民智”,通過建設性的議政建言,為解決民生難題把準脈、開好方。希望看到更多代表委員說真話的同時出實招,不僅有對時弊的痛言針砭,更有求解矛盾難題的真知灼見。
解決民生問題,加大投入更要加快改革。民生關乎百姓衣食住行,民眾期盼“真金白銀”。切切不可忘記,盡管國家財力逐年增加,但需要多花錢的事也同步增多,財力總體上仍然吃緊。而且,用之于民的錢也取之于民,盼國家多投入,也盼降低稅負,本身就是矛盾。因此,凡事簡單地呼吁加大投入未必可取。
更重要的是,樓市調控、醫改教改、社會管理等諸多難題,很大程度上與改革進入深水區,一些體制積弊尚未攻克有關,突破既有利益格局,深化改革與投入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