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窩會不會越來越貴?
自從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近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攜帶、郵寄進境的動植物及其產品和其他檢疫物名錄》中,首次將燕窩等列入嚴禁攜帶或郵寄進境項目后,這個問題成為保健品市場的熱點話題。
而同樣在坊間熱議的另一個話題是——熊膽藥材會不會慢慢消失?
2012年2月初,歸真堂上市風波引發的“活熊取膽”大討論,焦點的另一方指向了“熊膽入藥”的合理性。其實如同蟲草一樣,熊膽這味名貴藥材早已流向了保健品市場。
營養脫盲
對眼下的中國人而言,吃飽飯早已不是問題,但如何能吃得營養、吃得健康,老百姓心中依然充滿問號。
一項共有5035人參與的“中國網民營養知信行調查”顯示,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每人每天都應攝取包括谷薯類、豆類、蔬菜水果、動物性食品和純能量在內的五類食物,但真正能做到的不到三成,對豆類和奶類的攝取不足,每周選擇不到2次的比例分別為15. 6%和31. 3%。
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馬冠生研究員認為,調查結果表明,中國網民已具備了一定的營養知識,對膳食指南也有基本了解。“說明這些年營養健康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營養盲’的現象得到一定的改善。” 但“在平衡膳食方面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還是有一定距離。”
比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每天都應該攝取的谷類食物,但有7. 3%的受訪者每周攝取不足2次。關于油脂的消費量,1/ 3的被調查者缺乏正確的知識。
“對于保健品,到底應不應該補?應該補什么?我們希望幫助大家樹立正確的營養觀念,理性看待保健品。”馬冠生說,“相比較于保健品,平衡膳食才是保持健康的最佳之道。”
保健品年輕化
據安利(中國)總裁黃德蔭介紹,衛生部曾經對全國10個城市的上班族做過一個健康調查,結果顯示亞健康狀態的員工達48%,其中北上廣三大城市達70%以上。
以前,在大部分中國人的觀念中,似乎并沒有樹立起一種“預防比治療更重要”的觀念。曾有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甚至80%都花在生病期間的治療上,卻少有人在平時就注意預防和改進。
這種現象在急速轉變。保健與養生書目成為各出版社熱賣書籍,江湖“名醫”層出不窮,各種偏方、滋補品也大行其道。
在上海勁松大藥房,《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看到,所有的醒目位置都放上了各種各樣的實惠禮盒,阿膠、西洋參、蜂膠、蟲草口服液等近年來的熱門保健品應有盡有,價位從幾百元至幾千元不等。
“銷售非常好,逢年過節送禮的比較多。”藥房經理對《瞭望東方周刊》介紹,對于保健品的青睞不僅僅是老年人,“現在年輕的白領,只要自己的生活條件夠,也往往來選擇一些滋補類的保健品使用。”
藥店銷售人員介紹,秋冬季節是保健品的旺季,保健品銷售也達到了高潮。其中天然原料的產品占據了重要比例,如蟲草、燕窩、靈芝、西洋參、養生酒等都是適用于中老年人的產品;蜂王漿、蜂膠、花粉片等蜂產品老少咸宜。
與天然產品分庭抗禮的是維生素類產品。“營養不均衡是現代人的通病,因此補充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膠囊一直都是大熱門,隨著消費者消費日趨理性和自主性,品牌是其選擇產品的首要考慮。”藥店銷售人員表示。
不過專家認為,從營養學的角度,人體所獲取的這些營養素,主要還應該通過食物來獲取。“有的人每天補充多種營養素,這個人等于不用吃飯了,每天把20多種營養素吃進去,估計這個人差不多快飽了。這樣恐怕就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中國健康教育中心、衛生部新聞宣傳中心主任毛群安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陶御風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很多年輕人從20幾歲開始注重滋補,從西洋參、維生素、鈣片到魚肝油應有盡有,一天不吃補品就好像怠慢了自己。其實,營養保健品也需因人而異,尤其是中藥補藥。
從藥材到藥片
白芷、當歸、黨參、甘草、蓮子心……這些以前只能從中藥材專賣店買到的藥材,現在也可以在各大綜合性藥店買到。在上海同仁堂藥店,包裝精美的各種中藥飲片也成為消費者選擇的一大熱門,一個禮盒中包含了幾小瓶不同品種的飲片,既可泡茶,也可煲粥、燉湯,價格從150元至450元不等。
店里的工作人員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現在居民的保健意識越來越強,開始看重保健品本身的可靠性:以前消費者偏愛一些在媒體上大做廣告的產品,廣告做得越多,產品賣得越火。而現在,消費者認為這些口服液、沖劑很難辨別具體成分,于是開始偏愛原料“看得見、摸得著”的保健品了,因此,以西洋參切片為代表的各種飲片銷量開始走俏。
隨著整體科技實力的增強,保健品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例如人參含片的研制成功,改變了以前人參僅能通過胃腸道吸收的單一途徑,增加了口腔黏膜吸收,從而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吸收利用率。
“中西醫技術結合,希望通過技術解開珍貴中藥藥材的成分做成更加方便、低價的藥劑,但是經過證實,藥片的療效往往不如相應的藥材。不同地區的藥材效果不同,不單單只是成分的問題。”陶御風說。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中醫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熊膽等名貴中藥,雖然用得少,但在一些嚴重癥狀上有不可替代的療效,絕非合成熊膽以及其他草藥可以達到的,這也是為什么國內目前尚未取消活熊取膽。豹骨、虎骨這些古書里的名貴藥都已經消失了,這很可惜。”

保健品的大市場
資料顯示,歐美國家平均消費中,保健品方面的消費占了總支出的25%以上。我國現在是0. 07%,人均保健品消費大概是31元,是美國的1/ 7,日本的1/ 12。這正說明了中國保健品的發展潛力巨大。
金安明邦調研中心預計,在市場需求、技術進步和管理更新的推動下,“十二五”期間中國保健食品產業的年均增長率將達到10%,2013年大約為1446億元。
以安利、湯臣倍健(初期用進口的概念)等為代表的膳食營養補充劑,每個品牌多達上百個品種,占據了膳食營養補充劑的市場主流,市場呈現活躍和興旺的景象。
更需關注的是投資、人才開始大量涌入保健行業,名列世界前三名的膳食營養補充劑企業——安利、惠氏、NBTY均將發展轉向了中國。
證券商也給予佐證。方正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陳在2011年6月對某上市藥企公司的分析報告中明確點出,轉型健康消費品是公司最大的看點。
這家藥企公司的某系列復方氨基酸產品2008年正式投放市場,當年的收入為4900萬元,2009年收入達到了2. 01億元, 同比增幅為308%,2010年收入為2. 25億元,同比增長12%。
與此同時推出的定位高端人群的保健品增速更快。
根據福布斯2010年《中國私人財富白皮書》報告,2010年中國大陸地區千萬富豪數量超過38萬人,分析人士稱這些人群將是高端保健品的潛在消費群體。
只買貴的不買對的
越來越貴的保健品,是不是意味著其中包含的營養成分越來越多,越來越好?
根據媒體的公開報道,在2011年末北京等地的零售市場,規格較高的蟲草零售價格在每克600元以上,相當于每公斤60萬元,價格堪稱瘋狂。公開資料顯示,西藏拉薩市場上品質較好的冬蟲夏草批發價每公斤已經突破20萬元;而在京、穗、滬等地零售價高的更在每克700元以上,價格是黃金的兩倍。
冬蟲夏草主要生長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雪線附近,每年4月至6月根據海拔高度不同依次成熟。除了生長條件苛刻以外,市場需求越來越強勁也是把蟲草、人身推向奢侈品的因素之一。然而,在一些從事蟲草買賣的生意人看來,蟲草作為高檔禮品的屬性也讓其市場價格不斷創新高。
與它同路的還有熊膽。某制藥公司的熊膽粉產品分為本元、祥元、養元、真元和正元五款,分別是3克禮裝、10克禮裝、精品裝、養生裝以及貢品裝,都是屬于非處方藥。價格在每克100元到130元之間。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一位行醫四十幾年的老中醫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我行醫這么久都沒用過這方藥,甚至連我老師一輩子都沒用過。但是患者經常迷信藥貴才有療效,就像迷信專家才能治病一樣。” 據中醫專家介紹,即使病人病情危急需要用到熊膽,也往往只需要米粒大小。
《本草綱目》載:熊膽平肝解毒,自古熊膽就被用來平肝、利膽、明目、解酒。中華國醫醫藥協會香港地球仁協會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至少有54種草藥具有與熊膽相似的功效,包括:常春藤、蒲公英、菊花、鼠尾草、大黃等。在一般的病情癥狀上,這些草藥作為熊膽替代品,既便宜又有效。
“保健品還需要一個更加合理的消費引導。” 馬冠生認為,保健品中的奢侈品跟其他產品中的奢侈品并非一個概念。他用雞蛋和鮑魚打比方,一個鮑魚的價格可以買幾筐雞蛋,但鮑魚和雞蛋營養成分上各有千秋。“并不是因為價格越高,是進口的,是稀有的,營養成分就越全面,越多,不是這個概念。”
(實習生李宣美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