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幾何時,“日本”是世界領先制造業的代名詞。在歐美制造業疲憊不堪時,“日本化”一度成為世界經濟的希望。
但時隔幾十年,“日本”已不再是經濟發達、科學管理和高效率的同義詞了。日本,更多與經濟發展延滯、社會高齡化、社會福利負擔重導致政府財政赤字等聯系在一起。
最近,日本開始流行“中國化”的說法。年輕的歷史學者輿那霸潤先生的著作《中國化的日本》當中提及的歷史觀頗有意思。
輿那霸潤所說的“中國”,是從宋朝開始的。
10世紀的中國宋朝,除了皇帝可以世襲外,其他百姓基本上都是通過自己的實力爭取地位,皇帝雖獨占了政治地位,但也帶來了社會的穩定,帶動了經濟的活躍。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官吏,官員從政掌權,為民謀福,是地地道道的實力主義和公平等級社會。同時宋朝不實行“抑商”政策使國民經濟飛速發展,政府獲得了龐大的財政收入。
這一歷史軌跡一直延伸到現在的中國。打破世襲、地緣等僵化因素,推動競爭,活躍經濟,是日本人向往的“中國化”。
在日本,與“中國化”相對應的詞是“江戶時代化”。江戶時代,世襲決定一切。甚至按世襲劃分居住地域,禁止無身份的人進入貴族領地。到明治維新時代,“中國化”又被復興,只是不久后,雖然仍通過選拔制度選出地方官吏,但仍被一些政治世家所左右,世襲、地緣等風氣又開始泛濫。
在全球,從美國前總統里根到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他們所提倡的“新自由主義”,都是以優化制度、發展經濟為前提,廢除世襲的壟斷,推翻地方保護和終身雇傭的制度。
而日本世襲現象仍然比比皆是,在自由民主主義的制度之下,官僚的黑幕交易層出不窮。日本大阪市市長橋下徹曾試圖希望引入“中國化”的制度去改變當前的日本政治體制,被一些媒體稱為“冒險主義”。但我認為,在日本社會越來越迷失方向的現在,“中國化”的實施未必能改變現狀,但至少值得去試一試。一些政治家抱有偏見的“中國化”,或許就是他們最需要的改革良方。
(作者從事廣告業,現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