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0年,中國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在此階段下,我國保險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世界其他國家處于這一經濟水平時保險業發展如何,是本文研究的出發點。本文以機動車保有量為視角,試圖對處于同一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國家進行比較,從而探討中國各省市機動車保險的發展現狀與增長潛力。運用線性對數模型和基準比較法,結合世界各國數據得出特定經濟水平下世界機動車數量/千人,通過定性分析說明在中國機動車保險與機動車數量的密切關系。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機動車保險發展空間巨大,但不同省市的發展潛力不同,上海和北京發展潛力最小,四川和江西發展空間最大。
【關鍵字】人均GDP 機動車保有量 對數線性模型 機動車保險 比較研究
美國經濟學家H. 錢納里運用多國模型得出結論,人均GDP在2400~4800美元之間,經濟發展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是經濟發展的分水嶺。對于保險業,這個階段既是加速上升時期,也是問題集中暴露時期。可以看到,這個時期中國的保險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保險結構、制度、險種設置等方面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和不完善之處,因此有必要了解在同等經濟水平下其他國家,特別是其他金磚四國,以及美日等發達國家保險發展情況和特點,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少走彎路,還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以此來完善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我國省市間發展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有必要在對國家整體性發展研究的基礎上對不同省市做進一步分析。
一 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者在世界保險業發展比較中已經做出了不少貢獻,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往往僅限于與發達國家現階段的發展水平相比較,未剔除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也未從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1966年美國人均GDP達到4007美元;日本1974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所以就目前而言,中國與發達國家處于不同的經濟水平和發展階段,具有一定的差距,發達國家現階段的很多經驗在發展相對滯后的中國市場而言,還不適用。
在國際上,Carter(1992)和Enz(2000)的研究避免了類似問題,建立了一種用于長期分析的刻畫保險深度和人均GDP關系的Logistic理論模型,該模型利用了1970~1998年覆蓋90個國家的壽險保費和88個國家的非壽險保費擬合出了一條呈“S”型的曲線。“S”型曲線使我們對世界保險業整體規模的長期發展有了一個相對清晰直觀的認識,為日后的保險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北京大學學者鄭偉等(2010)在Enz等人研究的基礎上做了改進,利用世界各國保險業和經濟增長的大量最新數據對S型曲線——“普通增長模型”進行估算,分別擬合了壽險和非壽險中保費深度與人均GDP的曲線,這兩條曲線都呈S型,驗證了“普通增長模型”在長期比較中的作用。同時,提出了“基準深度比”這一新指標,得出了世界各國保險業在世界上的新排名。但是,作者單純考慮了保費深度這一衡量規模的指標,未能從結構角度對保險業的發展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不能全面反映一國保險業發展的真實水平和潛力,對不同類別保險的發展指導意義不強。
本文在鄭偉研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進行不同險種發展潛力的研究,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將重點放在中國機動車保險的發展現狀和潛力上來。研究框架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紹研究背景;第二部分,文獻綜述,概括總結其他學者在此方面的貢獻與不足;第三部分,在大量歷史數據的基礎上,建立世界機動車保有量發展規律模型,并且介紹模型的性質和應用;第四部分,應用對數線性模型,對中國及各個省份機動車保險發展進行現狀及潛力分析;第五部分,結論。
二 世界機動車保有量發展規律:性質及應用
1.研究背景
在中國,機動車輛保險發展態勢迅猛,占據了財產保險相當大的份額。2010年,機動車輛保險原保險收入同比增長39.36%,占財產險業務的77.12%,占財產險公司業務的比例為74.6%。可見,機動車輛保險對于中國保險業的發展極為重要,關于保險公司如何抓住機動車保險這一發展機遇提升公司競爭力,國家如何制定更適合本國國情的保險法律政策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按照《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規定,在中國人民共和國境內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投保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因此,關于中國機動車擁有量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研究對機動車保險的研究,意義重大。
國內學者對于中國機動車擁有量的預測分析已經做了相當多的研究,但都是限于國內自身或是區域的預測研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機動車增長水平(機動車保險增長水平)的國際比較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不同國家保險業發展的比較不能僅限于保險業自身的比較,要考慮其所處的不同的經濟水平,即不能拿已經處于很高經濟水平的發達國家的現階段狀況與還處于發展中階段的中國狀況進行直接比較。同樣,對不同國家機動車量的比較也不能脫離其經濟發展水平。本文試圖建立每千人機動車保有量與人均GDP之間的關系,從而獲得相對于經濟發展的世界機動車增長的平均水平。
2.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第一,模型的選擇。關于機動車保有量預測的相關理論和方法有很多,但各有其局限性。其中,指數函數模型只能反應某一段時間內當該產品成為集中消費目標時的情況,不能對其整個發展階段做全面的概括。logistic模型雖然能夠很好地反應某種商品的總趨勢,但是其飽和值即最大值是一個憑經驗得到的值,擬合效果未必理想;主成份分析方法的主要功能是選取能夠反映原數據大部分信息的幾個主要成分,達到減少變量個數的目的,對于已經給出的自變量并不適用;灰色預測方法運用起來繁瑣復雜,需要擁有較深厚的交通知識,且不易理解。綜合考慮,本文采用線性對數模型。
第二,模型的建立。在確定自變量的基礎上,本文采用預測模型Y=aln+b+ε,選取132個國家和地區,1995~2009年間15年的數據作為觀測樣本,按照世界道路統計的標準,機動車包括轎車、公共汽車及貨車,不包括兩輪車。人均GDP統一以美元計價,采用市場匯率。
第三,模型估計結果。采用STATA統計軟件,得出回歸結果,lnX的系數a為126.5617,截據項b為-831.0969。參數符號與預期相一致,并且其大小在理論上也解釋得通。可決系數R2=0.7157,Adjusted R-squared為0.7154,同其他國際比較研究的模型估計結果比較而言已經很高,表明該模型中解釋變量人均GDP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從1995~2009年間世界主要國家每千人機動車擁有量。可知,模型的擬合優度非常好,并且方程的顯著程度也比較高。模型表達式為Y=126.5617lnX-831.0969。
通過該回歸模型,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結論:在世界范圍內,每千人機動車擁有量受人均GDP的影響較大,而且存在正向相關關系;1995~2009年間,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下,每千人機動車擁有量隨著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增長幅度逐漸減小,最后趨于平緩、飽和。
3.模型的應用
除了以上結論之外,該對數線性模型還向我們揭示了在不同人均GDP水平下,世界每千人機動車擁有量的平均水平。以此我們不僅可以衡量在特定經濟發展水平下某一國家機動車發展現狀,也可以預測某個國家甚至某個地區機動車保險的發展潛力。
當然,影響機動車擁有量的重要因素還有很多,如道路建設和政府政策等,這將導致在短期中一些國家的真實情況與趨勢曲線有了較大的偏離,但是在對世界平均水平的研究中,這些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抵消,不至于對研究結果產生本質上的影響。固從長期來看,該模型具有一定的適用性。
三 應用基于對數線性模型和“基準比較法”分析中國機動車保險發展潛力
1.基準比較法簡介
基準比較法最先由中國保險學家鄭偉(2007)提出,他將一國保險深度與相應經濟發展階段上(指處于相同人均GDP水平)世界平均保險深度相比,衡量了一國保險業保費規模的相對增長水平。
本文的基準比較法將一國機動車擁有量/千人與相應經濟發展階段(指處于同一人均GDP水平)的世界平均機動車擁有量/千人相比,從而衡量一國機動車相對增長水平,再結合不同國家具體國情,分析某一國家整體及其區域機動車保險發展潛力。
如果某國機動車發展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則該國的機動車輛基準比就會小于1;反之,大于1。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某國機動車輛基準比小于1或大于1,不能絕對得出該國機動車量發展潛力小或者大的結論,還需要結合該國國情,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說明方可。
2.中國機動車保險發展的世界比較
2009年,中國人均GDP為3749美元,每千人機動車擁有量為47,基準比為0.223373。而在此經濟發展階段中,世界平均機動車擁有量為每千人210輛,將近是中國的4.5倍。美國2009年人均GDP為45793美元,每千人擁有的機動車數量為802輛,基準比大于1。另外,日、英、韓等發達國家機動車擁有量也較高。其中,日、英基準比均超過1,韓國接近于1。金磚國家仍處于經濟不發達階段,機動車擁有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但是南非、俄羅斯及巴西在各自的經濟水平下機動車擁有情況與韓國接近,中國、印度卻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及其他金磚國家。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私人購車的熱潮大大加快了機動車輛的普及率。特別是近幾年,國內機動車輛的發展速度更是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呈指數形式上升。表現在機動車輛保險上,保費金額大幅度攀升。
3.中國各省市機動車保險發展現狀及其潛力分析
中國的機動車保險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那么,各省市的發展潛力分別有多大呢?首先,在中國的大陸地區,實行統一的保險法規,使得研究結論更具有可信性;其次,中國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狀況不同,機動車保險的發展空間不同,分析不同省份的具體情況可以使保險公司更加準確地定位市場,減少成本。
在研究中國各個省份機動車現狀及其未來十年的發展潛力之前,我們需要對數據作如下假設和處理。第一,GDP。在預測2020年中國人均GDP時,我們以中國學者普遍認可的8%作為全國經濟平均年增長率。由于各個省份發展情況不同,本文根據過去十年各省的具體情況做了相應的調整,并且基于調整值15.44%與8%的全國平均增長率來預測2010~2020年中國各省人均GDP年增長率。第二,貨幣匯率。本文關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及其各省統計年鑒,原數據皆以人民幣為計價單位。為了研究的一致性,我們將采用2010年的平均市場匯率將GDP換算成美元。第三,各省市當前機動車擁有量。由于數據的可得性,我們利用可以獲得的各省的距離現在時間最近一年的機動車數量作為當前機動車擁有量,即基期數。第四,由于湖南省數據的不可得,以及中國港澳臺地區與大陸省市所適用的保險法律及其規定不同,因此在文中略去對這些地區的分析。第五,在計算方法上,仍然沿用上文建立的對數線性模型。需要強調的是,2020年各省市機動車擁有量的預測值是其在相應經濟水平下的世界每千人機動車擁有量的平均值,換句話說,是每個省市最大潛力空間的預測,而非其真實增長空間的預測。
從所研究的22個省市中可以得出:雖然現階段所處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機動車發展現狀不同,但是機動車輛發展水平相對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言都比較低。這與上一章的中國機動車輛發展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結論相符。
以北京為例,2010年北京每千人擁有的機動車輛為230輛,而在同等經濟水平下的世界平均值為349輛。根據北京歷史數據,以及對中國未來十年年均GDP年增長8%的假設,在未來十年中,北京市人均GDP的年增長率為4.96%,據此可以預測出北京2020年人均GDP為18197美元,相應經濟水平下世界車輛平均擁有量為368輛/千人,現階段,北京機動車輛仍未達到飽和。在不考慮其他影響因素下,可以看出在未來十年中,北京市機動車擁有量還可以增加1倍。
將不同省市機動車發展潛力進行排序,可以得出,在中國,四川、江西發展空間最大,而浙江、江蘇、遼寧、天津、上海及北京等東部沿海地區發展空間相對較小。如果考慮政策因素,北京、上海出行量非常大,由于路況的限制,政府已經實行了機動車限購限行政策,這都會阻礙機動車數量的增加和機動車保險的發展。因此,相對于中國其他省份來看,北京、上海的機動車輛增長空間就更小了,這也表明,中國機動車輛保險在北京和上海發展空間大大小于其他省市。
可見,國家在今后制定或修改機動車保險相關法律時應該考慮到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使得法律條例發揮最大的作用。保險公司應該向中等發達或欠發達地區機動車保險市場轉移注意力,才能占領商業先機。
四 結論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中國機動車將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在中等和不發達地區,同樣,中國機動車保險也面臨著巨大的市場和發展潛力。
從本文建立的對數線性模型的檢驗來看,該方法可以較好地反映世界機動車隨經濟發展的平均增長水平。將該模型和方法應用到某一國家不同地區的機動車發展潛力研究和預測中也有具有很大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首先,中國整體機動車輛擁有水平相對于世界而言非常低,但是從發展趨勢看,有巨大的發展前景。其次,在中國不同地區,雖然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但就機動車發展狀況而言,均低于同等經濟水平下的世界平均值,發展空間很大。最后,在2010~2020年期間,各個省份機動車保險增長潛力不同,并且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中,四川、江西發展空間最大,與世界平均水平相差9倍;東部沿海地區發展空間較小(其中北京、上海最小),僅與世界平均水平相差1倍。
參考文獻
[1]鄭偉、劉永東、鄧一婷.保險業增長水平、結構與影響要素、一個國際比較的視角[J].經濟研究,2010(8)
[2]陳笑.深圳市民用汽車擁有量的預測研究[DB/OL].道客巴巴,2010
[3]佚名.我國私人汽車擁有量影響因素分析[EB/OL].百度文庫
[4]鄭偉、劉永東.中國保險業中長期增長潛力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