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一些人吃過地溝油嗎?不少人會點頭。但如果問他們知道“地溝油處理公司”嗎?恐怕大多數人都會搖頭。
“綠銘環?!笨萍脊煞萦邢薰臼巧虾H有的兩家地溝油處理公司之一,由于一直收購不到足量的地溝油,它總是處于半開工狀態,7年來一直賠錢。不過,從7月中旬開始,這家公司成了關注焦點,它與專門提供航空燃料的荷蘭SkyNGR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荷蘭公司計劃進口“綠銘環?!钡牡販嫌彤a品——0號生物柴油,從中提取航空燃料用油。
將地溝油轉化成生物燃料不是新鮮事,國外早已有之。1噸傳統的航空燃油會產生3噸二氧化碳,而由地溝油提煉成的飛機燃油可以減排60%—80%,未來甚至可以達到90%左右,是真正的“清潔能源”。而且,地溝油提煉飛機燃油的轉化率可達95%,所以,西方國家一直積極研發將地溝油等廢棄油轉化為燃油的技術,來變廢為寶。除荷蘭外,英國某航空公司在2008年已經嘗試將動物油脂轉化為航空燃油;2011年,英國湯姆森航空公司用處理后的廢棄油作燃料,試航成功。
中國每年產生450萬噸地溝油,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儲備國”,可“資源豐富”的地溝油在中國卻沒有被開發轉換成燃料,而是更多地走上了餐桌,這是為什么?
從表象看,似乎是技術和研發投入的問題。據了解,將地溝油加工成生物柴油的技術國內企業已經掌握,但要轉化為航空燃油,還要經過兩道工序,這種技術國內企業普遍缺失。
除了技術這個客觀因素,一筆經濟賬也不得不算。據業內人士介紹,2012年1月,國內地溝油的收購價格為每噸4500元,處理成本為1500多元,再加上運輸、檢驗等成本,每噸地溝油加工成生物柴油后的出廠成本在6500元上下,出廠價格在每噸7000元左右。要進一步精煉成航空燃油,還得再花錢。而國產航空燃油的價格,每噸也只有8000元。
這些原因,讓中國的地溝油處理與西方國家相比,在量上就處在一個很低的檔次。以上海為例,早在2005年,全市每天產生的地溝油達80噸左右,一個月2400噸。而上海“綠銘環保”公司從2007年至2010年,3年里累計完成處置的地溝油只有1400多噸,平均每月不足40噸。其他大量的地溝油也沒“浪費”,讓一些牟取暴利的人將它們擺上了餐桌。
其實在不少西方國家,即使處理技術領先,把廢棄油變成航空燃油成本也不低。比如荷蘭,變地溝油為航油的成本是傳統航油的3倍。轉化處理之所以能堅持下去,在于政府高額補貼了地溝油的收集費用。其他國家也有類似措施:日本地溝油由政府高價回收;新西蘭餐館及家庭廚房都安裝有食物垃圾處理機以及油脂分離裝置,由政府指定的公司負責上門收集分離出的廢油脂……政府的這些舉措,為這些本可能是健康隱患的廚房垃圾,開辟了一條造福國民的通道。
令人焦慮的是,我國對于地溝油處理的補貼并不樂觀。2011年7月13日,財政部經濟建設司發文指出,中央財政已預撥3.16億元補助資金,支持北京市朝陽區等33個城市(區)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然而,整整一年過去了,試點的成效和進展卻沒了下文。另外,我國防止地溝油流上餐桌的政策也相對簡單粗暴——“堵”,依靠禁止散裝油出售的辦法管住了地溝油流向餐桌的最下游,而上游的地溝油流向,卻無人過問。對此,國家應提供相應的法律保障和政策傾斜,一方面出資支持地溝油提煉燃油的研發,另一方面提高相關企業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在全球新能源戰略中,我國在風能、太陽能等方面已經走在前面,但潛力巨大的生物能源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風、陽光等資源若不去利用也對人無害,而地溝油如若沒有有效地回收利用,卻可能威脅人們的健康。兩相權衡,發展生物能源是更緊迫的任務。地溝油到底是上桌還是“上天”,不僅是能源問題、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發展問題。
編輯:孫夏力 美編:黃浩 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