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魔幻現實主義是自50年代以來最受歡迎的文學批評理論之一,作為對世界文學有重大影響力的重要文學形式,它的產生有著深刻的歷史、社會、文化根源。從它最開始作為繪畫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到現在文藝界共同認可并經常運用的表現形式,它有著完全迥異于其他任何文學理論的獨特之處。即魔幻性與本土性的結合。許多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都具有這樣的特色,但又因本土性的差異,而使魔幻現實主義在不同地域的表現方式既有著魔幻的共性,又有著本土的個性。本文擬從此角度來分析所羅門之歌與魔幻現實主義的發展淵源。
關鍵詞:魔幻現實主義;發展;淵源;共性與個性
簡介:魔幻現實主義是二十世紀50年代流行于拉美地區的文學形式,自誕生起一直被認為是地域性的文學流派,是局限于拉美地區的特有的文學形式。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首先,魔幻現實主義這個詞來源于繪畫藝術領域,1925年弗朗茨·羅在他的一本評論后期表現派繪畫的專著《魔幻現實主義,后期表現派,當前歐洲繪畫的若干問題》里,才首次提出“魔幻現實主義”這個詞,把它作為一個繪畫里面的一種表現主義的表現形式。在1938年,意大利文藝評論家馬西莫·邦滕佩利也在美術評論著作中使用這個名詞(他稱為“奇妙的現實主義”),1967年震驚文壇的《百年孤獨》的公開發表,才使魔幻現實主義這個概念引入到拉丁美洲文藝界,也是首次將這個概念從藝術界擴大到文學評論上,也是首次將具有這種寫作特點的文學作品正式明確地命名為魔幻現實主義,自此魔幻現實主義以其獨特的特點才進入更為廣闊的世界性文學舞臺。
由此可見,這個文學批評理論無論從其最初的產生還是到其發展的情況,都不是只局限在某個特定的地域,而是一直具有世界性的特點,只是因為其又兼具這本土性這一特性,才使其在不同地域的代表作中有著各自的文化、地域特色。
一、魔幻現實主義的產生、發展及特點
魔幻現實主義在拉丁美洲的盛行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拉丁美洲的印第安民族自身擁有燦爛輝煌的文化,然而在封建社會后期以及資本主義大發展時期,經濟上卻大大落后于歐洲各國。大殖民時期由于經濟的落后而使整個拉丁美洲都長期飽受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統治。長期的備受欺壓的生活使得拉丁美洲人民奮起反抗,在文藝界就表現為“文學地震”和“文學爆炸”,而這種現象的最重要的表達方式就是魔幻現實主義的迅速發展和成熟。
這一時期的拉丁美洲文學作品中,如危地馬拉著名作家阿斯圖里亞斯的《總統先生》(1946),古巴作家卡彭鐵爾的《人間王國》(1949),到墨西哥作家胡安·魯爾福的《佩德羅·帕拉莫》(1955) 基本上就是魔幻現實主義的發展史,1967年加西亞·馬爾克斯發表的《百年孤獨》則是其中最成功最完美的代表作。古巴作家阿萊霍·卡彭鐵爾在他的長篇小說《這個世界的王國》(1949)的序言中指出:“神奇乃是現實突變的必然產物(奇跡),是對現實的特殊表現,是對豐富的現實進行非凡的、別具匠心的揭示,是對現實狀態和規模的夸大。這種現實(神奇現實)的發現都是在一種精神狀態達到極點和激奮的情況下才被強烈地感覺到的!”基于拉丁美洲長期落后的現實,而這樣的現實醞釀出了帶有濃厚迷信色彩的傳統文化,在這樣的文化里,神奇與魔幻,巫術等怪誕的現象都是普通人對痛苦的生活以及對社會的認知。而這種認知被處于意識覺悟先行者的作家們運用到寫作手法里時,讀者們感受到的不再只是神奇的現象而是隱藏在其后面的痛苦現實。這就是魔幻現實獨具魅力的地方,正如阿根廷著名文學評論家安徒生·因貝特所指出的:“在魔幻現實主義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借助魔幻表現現實,而不是把魔幻當成現實來表現。”這也是魔幻現實主義深受讀者歡迎的地方,也是諸多作家采用其作為寫作手法的根本原因。
二、魔幻現實主義的發展
1949年 Alejo Carpentier 在他的著作里對魔幻現實主義的發展進行了全面的闡釋。從它作為當初的藝術形式到現在的文學文本的發展歷史。他從文學批評理論的角度,不僅對它的發源地拉丁美洲,并且對東歐,亞洲,北美,非洲,加勒比海岸,澳大利亞各個不同的文化傳統及民族特色等角度對魔幻現實主義這個文學理論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在其文化歷史意義方面,卡朋特認為魔幻現實主義是新地域主義文學發展的以及敘事文體復興的重要推動力,并且也是后殖民主義文學和后現代主義文學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5年杜克大學出版社出版了Lois Parkinson Zamora和 Wendy B·Faris共同編著的《魔幻現實主義:理論,歷史,社會》把魔幻現實主義的概念擴展到國際化領域,并明確指出魔幻現實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有著廣泛的歷史文化基礎,并對世界文學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在這個文學流派當中,出現了諸多影響力巨大的文學巨匠,繼Gabriel Garcia Marquez的《百年孤獨》之后,魔幻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家和作品層出不窮, Gunter Grass的《鐵皮鼓》(1959), Toni Morrison的《所羅門之歌》(1977), Salman Rushdie的《午夜之子》(1981)等等其他很多優秀的作家和作品。而這些作品的誕生,都具有相同的根源。
三、魔幻現實主義與所羅門之歌的淵源
《所羅門之歌》(1977)的誕生與魔幻現實主義的世界性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可是說是在魔幻現實主義發展日趨成熟和發展的重大成果,與此同時也是托尼·莫里森將魔幻現實主義的特色與美國黑人的社會文化情況相結合的必然產物.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又一堪稱完美的作品,涵蓋著黑人社會的方方面面,堪稱黑人社會的百科全書。那么莫里森在文學形式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為什么選擇魔幻現實主義而非其它文學形式作為該作品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以《所羅門之歌》為例:托尼莫里森是美國黑人杰出的作家代表,作為非洲裔黑人的后代,她自己親身經歷了黑人運動的重要發展過程,并親眼目睹了黑人在美國的生活各個方面的情況。美國黑人的文化背景與拉丁美洲具有相同之處,即幾百年的被奴役史。這方面的共通性構成了共同的寫作大背景;另一個共同的大背景就是非洲黑人的社會生產,政治經濟狀況也一直處于長期落后,低下的文化發展狀況導致了普遍民族的蒙昧,從而對大自然和社會的認知產生盲目的迷信,這種非理性的,習慣于用神話來解釋和認知社會和大自然的方式形成了他們各自民族的神秘文化。在這樣的文化里,鬼怪、巫術、神奇人物和超自然現象等都是人們所熟知的生活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基于以上兩點,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形式被托尼莫里森作為《所羅門之歌》的主要表現形式就不足為奇了。
更重要的是,不同民族所共同具有的痛苦現狀是他們都采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最根本的原因。無論是《百年孤獨》中的布恩迪亞家族,《佩德羅·帕拉莫》中的佩德羅還是《所羅門之歌》中的麥肯·戴德,這些鬼魂人物都是現實社會中實實在在存在的人物。麥肯·戴德的鬼魂從一開始到結束始終出現在他的后代們的生活中,時時施展著它的影響力。
總結:這種文學形式的發展本質上來說是弱勢民族的覺醒和反思的體現。在《所羅門之歌》中,這種反思體現在托尼莫里森對黑人現實種種的描述,包括黑人種族中的各個群體,向白人靠攏者,極端種族主義者,自立門戶對別人漠不關心者,以及堅守黑人文化傳統者,如此種種。對現實的清醒的認識是解決問題尋找出路的前提。甚至莫里森在這部作品中都進行了嘗試,但這種復雜的現狀是歷史社會發展沉淀上百年的后果,只憑一人一部作品的力量是顯然不夠的,然而這種作品中呈現出來的這些現實情況也足以達到振聾發聵,促人思考的效果。
注:西安科技大學培育基金項目論文,項目名稱:“魔幻”還是“現實”——對莫里森文學形式的解讀。
參考文獻:
[1]楊中舉,王紅坤.黑色之書: 莫里森小說創作與黑人文化傳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2]王玉括.對非裔美國文學、歷史和文化的反思——評(莫里森訪談錄)[J].外國文學研究,2009(2).
[3]王守仁,吳新云.性別·種族·文化——托妮·莫里森與二十世紀美國黑人文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楊亞萍(1979.6-),女,陜西鳳翔人,碩士,工程師,西安科技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