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的時制存在與否是學界頗有爭議的問題。目前關于漢語時制存在與否的觀點大致分為:無時制與有時制。文章認為單憑漢語動詞沒有表達時制意義的形態變化而下漢語沒有時制結構得定論是不科學的。現代漢語的時制可以由詞匯成分及一些語法手段來實現。
關鍵詞:漢語;時制;語法
語言的時制是語言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印歐語言如英語、俄語等用通過動詞詞綴曲折變化來標記時制,如:英語中用詞綴-ing來標記進行時,-ed來標記過去時。與之相比,多數漢藏語系的語言缺少固定形態作時制標記,漢語就是代表之一。漢語在詞形上屬孤立語, 且形態屈折變化較少,因而產生出了現漢語是沒有時態的語言以及與之相對的觀點。
一、現有時制研究觀點
目前關于漢語時制存在與否的觀點大致分為兩類:無時制與有時制。王力、高明凱認為漢語里沒有時態,戴耀晶則認為現代漢語里沒有時范疇,但是有體范疇。歸納來說,認為漢語中不存在時制的語言學家們在解釋漢語的“時間指向”功能時,主要是將其歸結為詞匯手段,或者漢語中體的一部分功能。以呂叔湘、陳平為代表的學者則支持有時制。呂叔湘在《中國文法要略》中以時間作為專門一章,提出的漢語“三時”系統,突破了漢語沒有動詞的形態變化就沒有時制的觀點。陳平則將時制因素看成句子得以自足的必要條件之一。
時間概念是可以通過使用語言的詞匯和語法形式來體現的,不同語言所體現出的時間表達方式有不同特點。漢語缺乏印歐語等語言那樣通過動詞詞綴曲折變化來表示時制,因而表達各種語法范疇往往通過運用虛詞和語序變化等手段來實現,對于時制結構的的表達也一樣。因此,單憑漢語動詞沒有表達時制意義的形態變化而下漢語沒有時制結構得定論是不科學的。
二、用詞匯手段表達漢語時制
現代漢語的時制是可以由詞匯成分如:時間名詞、時間副詞及某些特定詞語句式來表達時制意義的。較常見的是使用時間名詞和時間副詞來表示時制。如:我昨天在學校門口見到劉老師。該句用時間名詞“昨天”表示過去時。由于漢語有精煉簡潔的特點,許多時候說話時態因語境的作用而不需加以說明。如:
(1)你快回家吧!
(2)再過幾十年,我們都已經退休了。
在例句(1)說話時,“你”還沒有回家,屬于將來時。例句(2)說明“我們”都還沒有退休,屬于將來時。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知道,時間名詞副詞都能單獨的作為時態指示詞。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漢語的時制成分雖然大多是時間詞語,但是時制結構的基本類型卻具有抽象的語法模式的性質,因此我們不能把漢語的時制部分僅僅看作孤立的詞匯成分。
三、“著、了、過”的語法時制功能
漢語時制還能用“著、了、過”等語法成分來表達句子時制。一般來說,“著”字在謂語動詞后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同學們上著課”,表示同學們正在上課。“了”字用在謂語動詞后面表示動作已經完成。如:“趙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難忘的科學課。”表示趙老師的課已經上完。“過”字用在謂語動詞后面表示動作已經過去。如:“我曾經游覽過美麗的桂林。”說明“游覽”這個狀態發生在過去。
(一)絕對時功能
“著、了、過”既有標“時”功能,也有標“態”功能。在絕對時句中謂語動詞后出現時,它們都是既能表“態” 又能表“時”,這種情況下它們都可以確定全句的已然性質,獨立承擔全句的標時功能。如:
(1)a.這個房間睡著客人。 b.這個房間睡客人。
(2)a.大部分的員工都去北京進修了。 b.大部分的員工都去北京進修。
(3)a.媽媽說過弟弟幾句。 b.媽媽說弟弟幾句。
以上例子之中a句是由著、了、過來確定句子的已然性, 去掉著、了、過后,與之相對應的b句都成了未然句。
在語法上已然和未然是有明顯對立的,因此同一句中謂語動詞前后不可能同時出現已然標記和未然標記。如:
(1)a.我正寫著作業呢。 b.我馬上寫作業。
(2)a.他參加了這次考試。 b.他將參加這次考試。
(3)a.這里下過一場大雪。 b.這里要下一場大雪。
由以上例子可見,絕對時未然句中謂語動詞后是無法出現表示已然的“著、了、過”的。作為表已然的語法成分,“著、了、過”在絕對時句中謂語動詞后出現時,體現的都是已然的絕對時功能。
(二)相對時功能
與絕對時不同,相對時的參照時間可能是過去的某一時間,也可以是將來的某一時間。“著、了、過“都有相對時的功能。當它們處于非謂語位置上一般都呈現相對時功能。如:
(1)后年可能我已經當著老師了。
(2)后年這時我已經離開了學校。
(3)明天我見到你時,你應該已經吃過晚飯了。
盡管以上三個例句表述的都是還沒有發生的事,句首的時間詞語也標明了全句的未然性,但是在它們的謂語動詞后面依然出現了“著、了、過”。這是因為在句首出現的將來時間詞語是句子所要陳述的事件的參照時間,而非事件的發生時間。在出現此類狀況時,動詞前一般會出現“已經”之類的詞語,但不會出現標記絕對未然的詞。
四、結語
漢語是通過時間名詞、副詞和語法功能來體現其時制的。由于漢語的時間表達系統具有隱蔽性,并且具有復雜的表現形式,關于漢語時制問題的探討和研究仍將不斷地進行和發展,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很多問題有待大家更為深入的研究。
(作者簡介:羅文娟、顧小玲,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11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