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昆,又稱“高陽昆腔”,流行于北京和河北各地。它與南昆同源而異流,是昆曲在北方的一個重要支派。高陽北方昆曲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淀,對高陽北方昆曲的研究,有利于保護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有利于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高陽;北方昆曲;傳承
高陽縣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區(qū)東南部,京、津、石、保、滄五個城市的黃金腹地,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文明遐邇的“戲曲之鄉(xiāng)”。在高陽境內有多種戲曲曲種,如“北方昆曲、河北梆子、老調、西河大鼓、評劇、京劇”等。其中高陽北方昆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因為其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河北省向國家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中,保定高陽的北方昆曲卻未列其中,這對于北方昆曲的傳承來說是一個遺憾,保護拯救昆曲的同時也應保護拯救北方昆曲。
一、高陽北方昆曲傳承現狀
?。ㄒ唬﹤鞒腥嗽诳s減
高陽縣河西村是北方昆曲的誕生地,有“北昆之鄉(xiāng)”、“河西昆曲”之稱。高陽縣文教局編纂的《高陽縣北方昆曲資料匯編》,揭示了河西村在北方昆曲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位置。談及高陽昆腔往日的輝煌,河西村人至今津津樂道。河西村這個只有幾百戶人家的普通村落,走出來的昆曲演員多達100多人,其中一些人在我國戲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現如今河西村很難有昆曲大家產生,最主要的原因有幾個:一是昆曲的戲詞以詩詞歌賦為基礎,沒有一定的古典文學功底和從小的耳濡目染,掌握昆曲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二是河西村里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沒有時間和精力學昆曲。
?。ǘ┯^眾群體流失嚴重
當今是一個文化多元的時代,各種文化形態(tài)都希望能夠占據一席之地,想擁有更多的觀眾是毋庸置疑的。縱觀這些年各個戲曲的觀眾都在縮減,主要的原因有市場經濟、流行音樂以及新興網絡媒體的沖擊等。這也使得北方昆曲的觀眾群體流失嚴重。
(三)缺少經費支持,相關資料不能進一步保護與整理
北方昆曲藝術的各種資料必須要認真的收集、保護、研究。這幾年,高陽縣文化館整理了一些北方昆曲的資料,為河西村的幾位老藝人錄了音,記錄了一些戲譜。由于經費有限,更多挖掘、保護工作無法順利展開。
二、高陽北方昆曲傳承保護策略
?。ㄒ唬┰鰪娗嗌倌陸蚯庾R,培養(yǎng)北方昆曲人才
青少年是未來的希望,北方昆曲能否得到發(fā)展全靠繼承人的傳承,所以增強青少年的戲曲意識尤為關鍵。現今流行音樂的沖擊給我國傳統(tǒng)的戲曲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北方昆曲由盛到衰固然有市場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但是近幾年我們也欣喜的看到一些傳統(tǒng)的劇目經過改編,受到了大家的歡迎。比如:風靡全國各高校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培養(yǎng)北方昆曲的人才重要的就是要發(fā)展戲曲教育。學校的教育是一方面,師傅帶徒弟的教育也要重視。現階段,北方昆曲的教育面臨著很多困難,主要的問題就是生源。現在很多學生不愿意學習戲曲,不喜歡戲曲,使得生源縮減。還有一部分天賦很好,來自農村的孩子,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支持學習戲曲的學費。以上這些情況是阻礙北方昆曲人才培養(yǎng)的絆腳石。所以,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比如:采取免收或減收學費的辦法招收北方昆曲專業(yè)學生。山西省為了保護其地方戲曲就以一所藝術學校做了試點,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ǘ┩苿邮袌龌\營,努力實現產業(yè)化發(fā)展
北方昆曲怎樣得到民眾的支持和喜愛,還必須要通過市場運作。看今天的戲曲市場十分蕭條,這是不爭的事實。一方面的原因是北方昆曲的市場化特點所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沒有恢復北方昆曲市場生態(tài)環(huán)境。作為地方戲曲,如何得到產業(yè)化發(fā)展,片面的將其拋向市場是不可取的。每個戲曲都是一門藝術,要充分的尊重地方戲曲特點,提高民間戲曲文化自覺能力。比如:建立地方北方昆曲劇團,鼓勵北方昆曲劇團與其它產業(yè)建立聯盟,政府要在劇團運營初期投入資金和政策的支持。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使北方昆曲在不斷變遷的時代中獲得新生,得到傳承。
?。ㄈ┰黾迂斦С郑訌妼Ρ崩サ母脑炫c創(chuàng)新,推行積極保護
北方昆曲在傳承與保護的過程中,缺不了政府的財政支持。要保護和發(fā)展北方昆曲重要的是要使人們能夠認同并欣賞它。現在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變了味失去了以前的魅力,所以,北昆的保護要保持原汁原味,在這樣的基礎上,充分結合時代的特點,做到與時俱進,將現代的流行音樂元素運用到北方昆曲之中,做到合理的改造和創(chuàng)新。分析現階段的戲曲藝術低靡的原因,主要是與現實脫節(jié),缺乏一定的時代氣息。創(chuàng)新北方昆曲要做好對劇目的改造與創(chuàng)新,通過與時俱進的新藝術手段,借鑒其它劇種乃至國外現代藝術表現手法和表演觀念,對北方昆曲進行積極嫁接、改造和發(fā)展,使其能夠充分的反映時代民族風貌,有區(qū)域特色和民族特點,進而被人們喜愛和接受。
注:本文系保定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高陽北方昆曲傳承現狀及對策研究》(編號:2011S15)。
參考文獻:
[1]孫曉濤.論地方戲曲保護和傳承與增強文化核心競爭力[J].四川戲劇,2012(2).
[2]郭士星.也談戲曲的保護與創(chuàng)新[J].中國戲劇,2007(6).
(作者簡介:劉克利(1982-),男,河北高陽人,碩士,講師,保定學院,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