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d小調奏鳴曲》第一樂章的本體分析入手,從作品的曲式、旋律、節奏、調性、和聲等多個方面對作品進行了理論上的剖析,總結出練習過程中的一些難點問題及其相應的解決方法,對該曲的演奏作了細致的論述。期望能夠為演奏者及教師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觀點。
關鍵詞:d小調奏鳴曲第一樂章;本體分析;演奏提示
分析和演奏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作品,無論從理論還是演奏技巧上都會使我們對于鋼琴的學習得到很大的幫助與提高。《d 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創作于1912年,是作者早期求學時期的作品,全曲分四個樂章,可看作是其鋼琴奏鳴曲成熟風格的縮影,效果生動而富有情趣,激奮向上與抒情浪漫情懷傾注于全曲。
該曲第一樂章是不太快的快板,奏鳴曲式。主部(1—32小節)為d小調,是單三部曲式。1—8小節為主部主題,需用斷奏來進行演奏,不要過于沉重,彈得輕巧些。右手是三度音程模進向上跨越兩個八度的旋律線,像不會停止的機器運轉一般,左手與其構成反向進行。雙手力度的增強,為音樂帶來很大的張力。雙手節奏是3連音對二連音,具有很強的推動力,充滿年輕人奮發向上的蓬勃朝氣。右手要聽到兩個聲部所形成的音響,中聲部四分音符要彈滿,否則和聲不飽滿。高聲部的延留音在和聲上制造了緊張度,練習時可將左手彈成和弦來加以感受。左手的根音下行要清楚地奏出來,踏板點在根音上。
8—19小節是突然闖入的極具沖突性的中間段落,具有典型的普羅科菲耶夫的性格。此段有三個音樂層次,和聲很不協和。右手運用持續的#C—#D的二度和音、八分音符與三連音的交替進行并結合重音使節奏極具動感。左手旋律是圍繞b音來發展的,有力的重音展現出神采飛揚的精神面貌,需要干澀而具有金屬般敲擊性的音響,第12小節低聲部加入八度的持續音,中聲部旋律交由右手來完成,注意換手時力度要與前面銜接統一。此段前半段不用踏板,當P的力度出現時可加上些踏板,像一個新形象的出現。演奏此段節奏要鮮明,結尾處的漸慢最后兩音稍慢就行,而后的休止符要給音樂留些空白,緊隨其后便是主題再現。
20—31小節是主題再現段,與此前的主題段對比如下:原有中聲部到了高音區。聲音越高越容易聽見,故中聲部旋律要加強力度。23—25小節高音區半音下行與主題形成戲劇性的對比,兩個聲部都要清晰地彈奏。左手和聲加厚,演奏八度要聽見5指的聲音。力度對比上,主部主題是mf到f,此段則是mp到ff,力度更具張力,音樂獲得更大的推動力。此段末增加了4小節的補充,雙手音型一致,如對話般形成呼應,注意突出右手A-B-#C的旋律音進行。而后主部結束在非收攏性的屬和弦上。31小節出現阻礙的四級和弦,此和弦同時也是后面連接段(g小調)的主和弦,這里起到調性先現和連接過渡的作用。注意這個和弦上的踏板延續了4小節才結束,包含后面連接段的前3小節,它們是同一個和聲。主部的中間段與主部主題及主題再現段形成尖銳對比,而呈示部的下一部分連接部與副部同樣是兩個對比的音樂形象。
連接部(32—63小節),g小調,此段活躍而具有機械性。這段速度比前面快一些,右手兩個聲部應清晰地展現出來。36-37小節、44-45小節中聲部的半音進行要聽得清楚。前16個小節分為兩個樂句,以4 小節為一個調性單位,從g小調開始進行下行的大二度模進。與主部極具張力的音樂形象和敲擊性音響相比,此段相對安靜,力度不強。后12個小節(48小節起)是過渡段。這里運用主七和弦不協和音響突出了特有音調色彩,推動音樂的進行。高音部的重拍以兩小節為一個單位反復出現E—#D兩個音, 為副部旋律的出現作了鋪墊。中聲部的小連線要把呼吸彈出來。 52小節的3連音帶來擴張的感覺,同時要區分3連音與16分音符的節奏律動,彈得輕盈一些。最后4 小節(60—63小節) 為副部的出現提供了和聲準備,末尾停在e小調降3音的七級五六和弦上。內聲部上行半音旋律應突出,雙手旋律交替需聽見,這里與下段的連接不要間斷,速度要自然過渡到后面副部的速度(Tempo primo)。
副部(64—84小節),三拍子,e小調。這里與主部的d小調形成2度關系,這是普羅科菲耶夫所特有的。此段抒情綿延,使用了升七音的弗里吉亞調式,帶有兩個增二度,具有東方色彩,尤如嘆息般優美而傷感。此段分兩個樂句,第一句8小節,第二句擴展為13小節,演奏此段小連線要認真地表現出來,左右手一起呼吸,但不能彈成一小節一個句子,要用氣息將音樂的大樂句拉住。第二樂句旋律到了中聲部,可加弱音踏板。高聲部下行的半音化裝飾使得旋律顯得更加地脆弱無力,可用5指從4指下穿越來避免音之間的不連貫。此段與后面再現部出現的副部相比,有以下不同:這里是e小調,再現部里為完成調性服從移低二度到了d小調;此段的力度為第一句P,第二句PP,再現部里則是一開始就是PP的力度;此段第一樂句倒數第二小節出現減慢,最后一小節回原速,再現部里則是第一句末尾的一小節減慢,第二句開頭才回到原速,演奏時注意區分。
85小節副部以疊入的方式進入結束部(85—102小節),這一段落是對副部的一個補充,音樂恢諧而怪誕,體現出普羅科菲耶夫特有的幽默感。本段開始像是左右手之間的對答。87小節標明no leggiero的地方應厚重而肯定,95小節則要輕巧些,作者在此標明scherzando。這兩個地方音型上一樣,但具有不同的性格,音響上要作出相應的變化。95—102小節連續用了四次變格進行(二級和弦到一級和弦)來進行補充,使此段具有收束感。另外此段右手出現大量的主和弦也使音樂趨于穩定,最后結束部收束在e 小調的主和弦上,這里不能漸慢,速度與展開部保持一致。
展開部(103—204小節)分為三個部分。103—114小節是展開部的引入部分, 這段與此前副部的抒情段落相似,但連線變長很舒展,除前面3小節外,其旋律都在中聲部。左手的根音變為c音上的持續,表明此段調性建立在c音上。105—108小節采用二度和音加六度音的和弦結構,突出旋律聲部的進行。109—112小節加入減三和弦琶音裝飾中聲部旋律,為旋律的進行增添緊張度。琶音要彈得閃光些與中聲部連貫的旋律形成對比,表現出兩種不同的音樂性質和音色來。此段副部的材料在再現部里并未出現,而是被放到第四樂章作為插部來運用,使得整首奏鳴曲具有極大的統一性、完整性,這正是普羅科菲耶夫天才的體現。
展開部第二部分(115—126小節)的音樂元素來源于結束部材料(87小節)和主部主題末尾的材料(117小節、123小節)。左手切分節奏為此段詼諧的音樂形象增加了動力,演奏者對前面抒情段落和這里活躍的音樂形象間的轉換在情緒和指觸上都需作出敏銳的反應。115小節左手運用了四度疊置的合音,以C為低音,C-F、F-降B分別構成四度。121—122小節同樣運用了以降G為低音的四度結構合音以獲得特殊的音響效果。
展開部第三部分(127—204小節),是主部材料和結束部材料的進一步展開, 不同性質的主題融合在一起。這里主要以呈示部主部中間段的材料來進行大規模發展,帶有機械性的特征。右手從較低音區開始逐步上升, 左手音型源于結束部,采用固定節奏音型,以降E為主持續音,看似枯燥卻是一劑高能量興奮劑, 使音樂充滿旺盛的生命力。演奏此段需要富于多聲部的立體感,中聲部貫穿著兩個音的小連線,高聲部則要彈得很連貫,保持各聲部不同的奏法才能使聲部間的層次聽起來清晰,可分聲部來進行練習。隨著幅度和力度的增長,展開部逐步地推向緊張而充滿悲劇性的高潮。143小節起左手下行二度模進,音樂層次增多,右手有三個音樂層次,其高聲部取材于副部主題,次中音聲部運用了主部單三部曲式中間段的旋律 ,兩個主題在這里進行對抗。這里運用減七和弦并以重音來彈奏,其不協和音響烘托出緊張的氣氛,演奏時手腕稍高些使力量得以貫通。159小節起以E、A為持續音,結合固定節奏音型交替進行,右手中聲部變為主部中間段八分音符與三連音搖曳進行的典型節奏,使音樂更加熱烈。175小節起是展開部的高潮部分,以F、C為中心音交替進行,有著永不止息的音樂特征,要將節奏上的動感與推動力表現出來,彈得鏗鏘有力。187小節到了#c小調,注意突出右手旋律音E-升F-重升F的半音進行。193小節開始右手一直圍繞#g音,這個音是d小調屬音的倒音,為再現部d小調的屬音a音的出現作了準備,起到連接過渡的作用。
再現部(204—294小節)與呈示部相比,在其相同的句子、段落處普羅科菲耶夫都作了不同的標記,使音樂總是有著新鮮感與前進的動力。我們在演奏時要將音樂的變化表現出來。呈示部主部的aba結構在這里僅出現了a段,這里的再現與呈示部的主部主題相比,不再采用3對2的節奏,高聲部變為16分音符,清透而閃爍,旋律則到了中聲部,力度對比也與此前不同。呈示部中主部的中段在發展部里得以大規模的發展,故此處被精簡。呈示部中主部主題的再現段則出現在再現部后面的尾聲位置上。再現部的連接部(223—254小節)與呈示部相比移高了2度,力度變為pp。再現部的副部( 255—294小節)與呈示部相比移低了2度在d小調上進行,完成了調性服從回到主調,仍然延續pp的力度。
尾聲(295—313小節),采用呈示部主題,此段力度的變化與呈示部中不同,從pp的力度開始,由遠及近地逐步推向高潮,而后在高八度的位置上重復了一次,并加厚低音,最后在輝煌中堅定地結束該樂章。
參考文獻:
[1]潘偉.論普羅科菲耶夫鋼琴奏鳴曲的藝術創新特色[J].牡丹江師范學院院報,2003(2).
[2]于潤洋編.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趙俊英.普羅科菲耶夫第七鋼琴奏鳴曲研究與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06.
[4][英]大衛·古特曼著.白裕承等譯.普羅科菲耶夫[M].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5][蘇]B·霍洛波娃著.戴明瑜譯.二十世紀音樂的節奏問題[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1991(2).
(作者簡介:劉 艷 (1979.11-),女,貴州貴陽人,碩士,講師,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