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法制節目屬于新聞的范疇,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和首要原則,因此,越是真實的信息,就越符合新聞的要求,但是對于涉及公民個人隱私的信息,采訪越深入,報道越真實、越具體,對公民隱私權的侵害就越嚴重。在一些案件新聞的報道中,制作人為了增強節目的可看性,把一些細節表現出來,有時候甚至采取隱蔽采訪,隱蔽拍攝,或未經當事人許可披露其不愿公開的個人信息、秘密,或者未經第三人許可公開播放當事人陳述的其與第三人的共同隱私。這就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介入或侵犯了某些當事人隱私權,給其帶來難以磨滅的傷害。那么法制電視節目怎樣在最大程度保護公眾隱私權的基礎上,實現它的監督和普法教育功能,讓法律與人道并行呢?首先我們來看看什么是隱私權。
一、什么是隱私權
“隱私”一詞即來源于美國,意思是指與他人無關的私人生活范圍。構成隱私需要具備兩方面的條件,其一是“私”,其二是“隱”。私,完全是指個人的與社會利益、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事情;隱,是指自然人不愿將這種私事讓他人知悉,這是隱私權的本質特征所在。明確地說,隱私就是指個人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而又不愿意被他人知道或者受到他人干擾的私人事項,其范圍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動或者私人空間,禁止以窺視、竊聽、刺探、披露的方式侵害他人隱私。我國目前為止尚無一起侵害隱私權為由的新聞官司案例。隱私權的侵害仍歸入名譽權的侵害中。1998年7月,轟動一時的變性人李某狀告《蘭州晨報》侵犯其隱私權事件也是以侵犯名譽權起訴的。因此,對于保護個體的隱私,使其在媒體和公眾面前不受到傷害,主要還是媒體本身的自律。
二、法制電視節目常見的侵犯個人隱私的幾種方式
1.為了當事人一方而侵犯了另一方人的隱私。這類的侵權一般出現在涉及婚姻家庭類案件節目時,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婚姻關系的一方認為另一方有婚外情或者在贍養費糾紛中的老人,面對媒體單方陳述案情。媒體為了給觀眾一個所謂真實的答案,往往在陳述人的指引下找到另一方當事人,如果另一方當事人不愿意面對媒體,媒體有時會采取偷拍偷錄的方式。而在這種和公民的私人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件中,當事人在不知已被錄音錄像的情況下,很可能會談及家庭生活或者個人一些私密的、外人無權得知的信息。這時候,如果錄音錄像被公開播放或被其他人看見,當事人的隱私權就受到了侵犯。
2.關于未成年人的隱私。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明確規定任何人、任何組織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隱私?!额A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規定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在一些婚戀案情的節目中,有時候要公布當事人在戀愛時的照片,當事人的結婚照,當事人和家人一起拍的照片等。這些照片記載了當事人和第三人的生活經歷,家庭關系。有時候照片中有小孩,這樣就會無意中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隱私。
3.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隱私。在一些報道中,未經審判而稱犯罪嫌疑人為“犯罪分子”、“案犯”、“不法分子”;其實這都是報道對犯罪嫌疑人的侵犯?,F實中很多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首先與我們對媒體功能的理解有關。有些情況下,媒體的報道側重于達到教育的目的,為了擴大宣傳面,達到宣傳教育的效果有可能就忽視了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再有這與我國目前還沒有新聞立法也有關系。沒有法律的強制約束,行為人就缺少行為準則,出了問題也不好依法追究。第三與目前我們還沒有建立一個犯罪嫌疑人主張自己民事權利的機制有關。犯罪嫌疑人在被拘捕立案偵查階段,由于被限制了人身自由,與家人和律師的溝通也受到很多限制,所以他們很難掌握自己民事權利受到侵犯的事實和證據。
三、如何解決法制節目侵犯隱私權
1、媒體本身應當加強尊重公民隱私權的法制觀念。新聞記者擁有新聞自由。有的學者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言論自由的權利止于隱私開始之處,理由有二:其一,與發表言論的權益不同,隱私權益完全屬于個人;其二,與隱私權不同,言論自由更有可能侵害其他個人。隱私權與新聞自由都不是絕對的權利和自由,并且可能相互限制,產生沖突。新聞自由必須受到隱私權的限制,新聞媒體在享受有新聞自由的同時,還有尊重他人隱私權的法律義務。一般認為,為社會公共利益進行新聞宣傳和輿論監督的目的,公開披露公眾人物的隱私,不構成新聞侵權,這樣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正當的輿論監督,保護了社會公共利益,也保護了公眾的知情權,比較符合社會要求。
2、公民對自己知悉的他人隱私和與他人的共同隱私應甚重對待,公民應當學法守法,分清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中哪些屬于他人個人隱私和共同隱私,同時也要分清,在什么情況下這些信息可以告知他人,什么情況下必須保密,不得泄漏給他人。必須在媒體上公布一些有關他人隱私的信息時,應當征得當事人的同意。
3、完善保護公民隱私權的立法。我國法律中至今尚未明確規定隱私權的概念。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司法解釋的形式,確認對于部分侵害隱私權的行為,可以按照侵害名譽權的訴因起訴保護。
電視節目中的隱私問題,既是一個法律問題,更是媒介的倫理問題。筆者認為,防止侵犯公民隱私權現在已經不成為問題,關鍵是如何在報道過程中,在不影響監督和普法效果的前提下,完整,盡責地保護公民的隱私,使其不用受到無謂的傷害。
?。ㄗ髡邌挝唬簱P州市江都區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