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實現社會治理的目標,政府除了利用法制等手段強制社會成員遵守外,還通過一些引導性的方式來達到目的,獎賞無疑是一種使用廣泛又極其有效的方法。文章通過對唐代獎賞的原因、形式、特點和影響的考察,總結歷史經驗,希望能對今天的獎賞制度產生借鑒作用。
關鍵詞:唐代;獎賞;原因與對象;形式;評價
在中國古代社會,統治者往往以某種制度化的形式,來引導規范整個社會成員的行為,以維護家天下的統治秩序。而獎賞和懲罰即為兩種最基本和有效的形式。作為封建社會繁榮階段的唐代,更是把獎賞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史籍中留下的獎賞記載非常多,這方面的研究論文也很多。文章就結合史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一下唐代獎賞制度。
一、唐代獎賞的原因與對象
唐代的獎賞,原因多種,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功賞、績賞、德賞、慶賞、貢賞。
功賞,即因立功而獲賞。對象主要是功臣,包括開國功臣、擁立新君功臣、經略邊疆平定叛亂功臣等。為了獎勵他們的功績,皇帝大肆封賞。如為李淵奪取天下立下大功的裴寂獲得獎賞最為豐厚,“賜良田千頃、甲第一區、物四萬段”。參與玄武門之變的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唐太宗論功行賞,“敬德與長孫無忌為第一,各賜絹萬匹”。在平定黃巢之亂后,僖宗賜功臣鄭畋“御袍犀帶”。
績賞,就是官員因自己的政績而得到的獎賞。對象主要是良吏,包括獎勵那些在官吏考核中的優秀者,為國家建言獻策者和在文化科技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如楊元琰“好為善政”,“前后九度清白升進,累降璽書褒美”。名臣魏征前后進諫二百余次,獲得獎賞頗豐。大儒顏師古考訂《五經》,“尋加通直郎、散騎常侍”。
德賞是唐代以德治國的主要手段。皇帝通過賞賜等手段提倡忠孝仁義,對象主要是高行(德行高尚者)。貞元元年(785),顏真卿被叛臣李希烈所害,唐德宗“追贈司徒,廢朝五日,謚曰文忠。仍特授男頵、碩等官”。貞觀三年四月,“賜孝義之家粟五斛,八十以上二斛,九十以上三斛,百歲加絹二匹”。對于廉潔奉公的官員也給予獎賞。《舊唐書》記載:“道源雖歷職九卿,身死日,唯有粟兩石,高祖深異之,賜其家帛三百段”。
慶賞是國家以禮治國的重要體現。當國家有重大慶典、活動、吉兆時,應普天同慶,要對臣民進行豐厚的賞賜,以體現皇恩浩蕩。如新君即位,要賞賜,皇帝大婚、生子、祭祖、祭天、出巡都要獎賞。對象主要是高壽者。武德九年八月,太宗即位,賞賜天下百姓“八十以上,各賜米二石,絹帛五段;百歲以上,各賜米四石,絹帛十段”。高宗永徽六年(655),立武則天為皇后,“八十以上老人,各賜粟二石、帛三段;百歲以上,各賜粟五段,帛十段”。
貢賞是國家對外政策的組成部分,其對象主要是外國朝貢者。唐代中國與周邊各國建立了廣泛的朝貢貿易體系。周邊國家定期向唐朝朝貢,而唐政府本著“厚彼薄來”的精神,給予各朝貢國以大量的賞賜。開元二十九年,新羅來朝,玄宗賜“級絞五百匹、帛二千五百匹”。
二、獎賞的形式
唐代獎賞,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大類。
1、物質獎賞
這是獎賞的最普通、使用最頻繁的形式。這里的物資有包括手工業品特別是絹帛、金銀器物等,也有田宅、錢幣和農畜產品。唐代手工業發達,絹帛的產量和質量很高,因此,絹帛成為皇帝賞賜臣民的主要物品。據統計,唐代有記載的“1029次賞賜中,797次有紡織品,占賞賜總數的77.5%”,紡織品就以絹帛為主,而且數量龐大,“賜萬匹(段)的46次,十萬以上24次,較多的一次是武德二年(619)四月,高祖‘出庫物一百五十萬段以分賜太原元從人’”。唐代賞賜金銀器物有一百多次,但除了對皇子賞賜較多外,其他人并不多。對于錢幣賞賜,多發生在后期,數量較大,從側面也反映了唐后期商品經濟的發展。
2、精神獎賞
這包括封官拜爵、給予特權和一些榮譽性的獎勵。臣民立功,加官進爵,以激勵之。貞觀年間,太宗擊高麗,薛仁貴勇冠三軍,即“擢授游擊將軍、云泉府果毅”。某些功臣,功勛卓著,還被賜與免死鐵券。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李光弼、郭子儀都曾經獲賜鐵券,圖形凌煙閣,榮耀一時。此外,政府還通過增封官員祖宗、封妻蔭子、賜姓名匾額、陪葬皇陵、入祠和配享太廟等來獎賞臣民。著名大將徐世勣降唐,唐高祖賜姓李氏。開國功臣房玄齡卒,太宗“冊贈太尉、并州都督,謚曰文昭,給東園秘器,陪葬昭陵”。通過給予名譽性的封號,褒獎有功之臣,大大激發了整個社會忠君愛國的熱情。
三、獎賞的特點和評價
從本質上來看,唐代獎賞的目的主要是維護其統治,是為鞏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而服務的。但作為政府進行社會激勵的手段之一,其應用十分廣泛,無論賞賜的原因還是形式,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更加制度化,規范化,目的性也更強,并且與唐代的盛衰緊密相連。
因此,作為政治生活的一部分,獎賞在唐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然,唐代的獎賞也有其消極面。如濫賞,安史之亂前,楊貴妃家族倍受寵幸,得到玄宗皇帝的大量賞賜,造成政治腐敗,社會風氣轉向奢侈,給國家財政帶來沉重的負擔。安史之亂后,唐政府無力鎮壓安史舊將,不得不以封賞的方式籠絡之,但卻“強化了藩鎮軍人唯利是圖的意識,使之更加驕橫跋扈”,加速了唐朝的衰亡。
總之,唐代的獎賞在維護王朝統治,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但由于專制體制的影響,其弊端難以克服。只有在民主政體下,它的積極作用才能完全發揮,這對今天我們完善獎懲制度,調動社會成員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定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作者簡介:邢啟振,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