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古都建都歷史的劃分,歷來有不同見解。各派學者或個人有其獨特的、有側重點的劃分標準。因此,關于某古城的建都歷史的劃分,會存在多種看法或觀點。西安,是中國七大古都之首,歷史悠久,名頭大,地位崇高,歷來有“十三朝古都”之稱。學界有一種劃分標準,將戰國時的諸侯國秦國和秦王朝建都咸陽的歷史時期合并為一朝。
關鍵詞:十三朝古都;建都歷史的劃分;諸侯國秦國
不才近來在讀《中國七大古都》,頗有感觸。此書由浙大教授陳橋驛主編,序是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教授寫的。在這篇序中,譚其驤教授高度概括了我國七大古都的建都歷史。談西安這一節時,譚教授冠它以“十三朝古都”的稱號。所謂“十三朝”,簡單概括如下: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秦(公元前350~前206年),西漢(公元前200~9年),新莽(公元9~23年),東漢獻帝(公元190~195年),西晉末愍帝(公元313~316年),十六國時前趙(319~329年)、前秦(公元351~385年)、后秦(公元386~417年),北朝西魏(公元534~557年)、北周(公元557~581年),隋文帝(公元581~604年),唐(公元618~904年,武則天21年除外)。
史實在此,證據確鑿。不才也不敢狂妄地隨便菲薄西安“十三朝古都”稱號的正當性,只是覺得此稱號略有不妥。譚教授在序中有言“公元前350年戰國秦孝公定都于此,歷130年而秦盡并六國;秦王政稱始皇帝,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咸陽是中國第一個一統帝國秦王朝的首都”。這段史實準確無誤,只是譚教授總結這段咸陽建都歷史時期為“一朝”,即“秦”。不應該把秦這段長達145年的咸陽建都歷史時期劃分為“一朝”,而應該劃分為“兩朝”。
誠如譚教授所言,公元前350年至前221年是“戰國七雄”秦國定都咸陽的歷史時期,而不才以為此時期應單獨劃分為“一朝”;緊接其后的一統帝國秦王朝定都咸陽的歷史時期也可單獨劃分為“一朝”。為什么要這樣劃分呢?
首先,建都的主導力量不同。前者是“戰國七雄”之一秦國,而后者是一統帝國秦王朝。戰國中后期,秦國固然強大,但終究只不過是“天下宗主”周王朝的一個諸侯國罷了。從這點上看,前者的建都主導力量的名頭就遠不如后者響。
其次,咸陽的歷史地位不同。公元前350年至前221年,尚處于戰國時期。當時的咸陽充其量也只是一個千里之國的國都;而公元前221年,秦國吞并六國,秦始皇稱帝后,性質就大大不同了。此時的咸陽一躍而成為中國第一個封建帝國秦王朝的首都,成為秦始皇“囊括四海、并吞八荒、鞭撻宇內、馳騁天下”的政治中心,成為一個疆域空前廣大、國力空前強盛的大帝國的心臟!統一后的秦王朝首都咸陽的歷史地位,豈是“狹小的秦國故土中心這樣”的歷史地位可比肩的?兩個歷史時期,咸陽歷史地位的變化之大,有如麻雀變鳳凰!
其實,譚教授早已注意到這兩個歷史時期的不同。這可以在前文引用的他行文中使用的分號得到明證。不才竊料,之所以譚教授會把這兩個歷史時期合并為“一朝”,是因為他認識到從秦國建都咸陽到秦王朝建都咸陽是一脈相承的。于是他就把“二朝”合二為一了。其實不然,讓我們一起看看秦以后的西安建都歷史吧。東漢獻帝(公元190~195年)建都長安,不過6年;竟也能歸為“一朝”;西晉末愍帝(公元313~316年)更絕,建都長安不過4年,也歸為“一朝”;其后的十六國時期前趙(公元319~329年)、前秦(公元351~385年)、后秦(公元386~417年),北朝西魏(公元534~557年)、北周(公元557~581年)建都長安的歷史都不過短短的十幾年或數十年,遠不能與戰國時期秦國建都咸陽的悠久的130年歷史相提并論。上述朝代的長安建都歷史都單獨劃分為“一朝”,為什么時間更悠長的秦國建都咸陽的歷史時期要被“埋沒”或是合并到秦王朝建都咸陽的歷史時期當中去呢?這樣一個大王朝的建都咸陽的歷史時期當然不容許被輕易或“埋沒”或是合并到其他歷史時期中去。
戰國時期秦國建都咸陽的歷史時期大一統帝國秦王朝建都咸陽的歷史時期應是不同的。二者雖有關聯,卻無法等同。前者以其久長,后者以其意義重大,都巍然屹立于中華綿延不絕的歷史碑林中。二者又如同兩塊鵝卵石,一前一后地靜靜躺在我國悠長的歷史大河中。如此看來,這兩個歷史時期應當并列,彼此獨立,各為“一朝”。果真如此,那么西安就要“升級”了:從“十三朝古都”變為“十四朝古都”。
參考文獻:
[1]陳橋驛主編.中國七大古都[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謝守華(1991-),男,漢族,湖北赤壁人,安徽理工大學理學院,信息與計算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