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巡檢司作為最基層的國家行政機構,擔負著維護基層社會穩定的重要任務。明代福建巡檢司在設置和分布上有一定的特點和規律,但明政府后期沒能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對巡檢司加以調整,造成明朝后期巡檢司部分職能的弱化,進而使福建地區基層管理出現了部分失控。
關鍵詞:福建巡檢司;分布;變更
福建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地接浙贛粵三省,東望臺灣,戰略位置重要。具體到明代從基層角度來講,就是大量設置巡檢司。關于明代巡檢司的研究,目前還比較少,本文選擇福建巡檢司為研究對象,來探討其設置與分布的特點、規律。
明代福建巡檢司的設立,最早見于《明史》“洪武二十年,命江夏侯周德興鎮守福建,相視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檢司四十有五,分吏諸衛,以為防御”[1]400-401。但明初的巡檢司設置并不規范,明初為了鎮壓人民的反抗,在一些地方大量設置巡檢司。后來隨著反抗斗爭的平息,對巡檢司進行大量的裁革,并且針對日益嚴重的逃軍、盜賊等問題,對巡檢司的官員的責任實行量化管理“二百名之上無私杖者升一級,有私杖者對品用。一百名之上無私杖者對品用,有私杖者降職。三十名之上無私杖者降雜職,有私杖者降邊遠雜職,不滿三十名者發邊遠充軍。若有強賊及逃軍聚眾劫掠,能擒獲以除民害者,二十名之上無私杖者升一級,有私杖者對品用。十名之上無私杖者對品用,有私杖者降雜職。九名以下無私杖者降雜職,有私杖者降邊遠雜職。若擒強賊逃軍六十名以上或止二十名而又能獲軍囚之二百名之上及擒偽造寶鈔及偽印者,具奏升陟”[2]3267。
明代福建下轄八府一州,縣的數量在不同的時期有所調整,因此各個縣巡檢司的數量也隨之而變動,現將正德與萬歷時期各府州所轄縣以及巡檢司數量列表如下
正德《明會典》[3]109-113 萬歷《明會典》[4]420-422
從表中可看出正德和萬歷時期漳州、泉州、福州是數量最多的三個府而其他府州基本沒有變動。
漳州位于福建和廣東交界的地方,遠離統治中心,是一個動蕩不安的地區。洪武年間巡檢司的數量為十七個,而根據正德《明會典》記錄來看,巡檢司的數量達到23個。明代統治者吸取教訓,在漳州以巡檢司的密布加強統治力量。另外,這三個府都是瀕海,明朝立國以來,就一直受到倭寇的侵擾,《明實錄》多次記載受到侵擾“是月倭夷寇山東,轉掠溫、臺、明州傍海之民,遂寇福建沿海郡縣。福州衛出軍捕之,獲倭船一十三艘,擒三百余人”[2]1056;“倭夷寇福州之福寧縣,前后殺掠居民三百五十余人,焚燒廬舍千余家,劫掠官糧二百五十石”[2]1393;“倭寇攻破大金、定海二千戶所、福州羅源等縣”[5]1410;“有倭寇三百余人,船十余艘”,侵擾福寧等地[5]2185;“倭賊自鎮海衛右雷巡檢司登岸”[6]1241-1242。因此,在這三個府大量設置巡檢司與衛所相互配合,打擊倭寇。
明初周德興入福建設四十五個巡檢司,后來對巡檢司的地點和數量進行不斷的變更,在《明實錄》的記載中,正統年間進行了比較大規模的變更。
正統年間發生了葉宗留起義與鄧茂七起義。葉宗留起義是閩北礦徒起義的核心。鄧茂七起義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于租佃關系而引起的農民起義。正統十三年宣布起義,在起義后一二年的時間內,福建境內有二十多個縣被起義軍攻克,延平、建寧、邵武、泉州、汀州、漳州六個府被圍攻,其中邵武被攻克。起義的中心在沙縣、尤溪兩縣,受迫害的福建農民紛紛起兵響應,造成全閩震動之勢。直到景泰年間還有影響,可見鄧茂七起義影響之深遠。正是在以上背景下,明政府對福建巡檢司進行了一系列的置裁和調整。
對比正德《明會典》與萬歷《明會典》可以發現,在正德、嘉靖、隆慶、萬歷時期也對巡檢司進行了變更,有些巡檢司時進行了地點的變動,有些則是進行了名稱的更改,這個時期的變更多是針對明朝晚期社會矛盾逐漸激化而進行的,以上四朝實錄記載的變更如下:
添設“添設福建平和縣,并改小溪巡檢司為汀漳巡檢司”[7]3330“添設福建大田縣屬延平府,以尤溪縣之英果、漳平縣之桃源、德化縣之安仁及增設花橋四巡檢司隸之”[8]3923
遷址或易名“遷東沉、赤山巡檢司于分水關,改名漳潮分界巡檢司”[7]3500“改設福寧州水澳巡檢司于本州之葫蘆門,名曰蘆門巡檢司,莆田縣小嶼巡檢司于仙游縣之白隔嶺,名曰白嶺巡檢司”[8]3262-3263“建福寧州蘆門巡檢司于天竺洋以御溫處礦寇”[8]4793“改豪門海門島尾三巡檢司俱隸海澄”[9]1670“改粵頭巡司為石井粵巡司,換給印信”[10]1695。
通過對明代福建巡檢司的設置分布特點和變更可以看出巡檢司負責對一定地區進行有效地控制,從而加強國家對基層社會的控制能力。另外將巡檢司與衛所制度相結合,使政府能夠合理調配軍事力量而使一些地區不會成為控制的盲區。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抵御倭寇的侵擾,另一方面可以減少民眾大規模的起事對抗政府。所以,作為進行社會治安管理的最基層機構,巡檢司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兵力有限,一般僅配置不足百名的弓兵,且只是駐守關津渡口,監控的范圍有限,所以其維護社會秩序的能力又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注釋:
[1](清)張廷玉等 .明史 [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明太祖實錄[Z]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3](正德)明會典[Z]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8冊。
[4](萬歷)明會典[Z]續修四庫全書第79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 [6] [7] [8] [9] [10]明太宗實錄[Z]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作者簡介:郭 佳、王峰輝,魯東大學2010級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研究生